第283章 正国本(一)(4 / 7)

大明元辅 云无风 4502 字 6个月前

在大明朝说外戚干政,但凡读过五分钟明史的人都知道是纯属搞笑。

关于这一点,首先要知道历史上的外戚干政是怎么形成的。

就以公认最强大的汉唐两朝举例:汉朝的外戚都是什么档次的外戚?前期都是名臣之家,或者世家大族出身,比如霍家、窦家;

后期虽然也开始选择普通人家,可是一旦成为外戚,立刻就会得到巨大的实权。比如说东汉末年的何进,他就从肉联厂老板一跃而为掌握天下兵权的大将军。

唐朝的情况也与之类似。比如说贡献了大唐皇室最多皇后的家族是哪家?正是大名鼎鼎的太原王氏。

这样的外戚家族有什么特点?特点就是本身实力很强,一旦身居高位,家族之中有大量人才可以安插进朝廷班子,一下子就能把朝廷大权给接掌过去,直接架空皇帝。

这里的例外可能就是何进,何家本来是被宦官集团捧上去的,宦官们看重的就是何家根基浅,只能与他们形成联盟。

然而宦官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何进这厮空有野心,却没什么能力,居然很容易就被袁绍这个士族代表给忽悠瘸了,居然要对宦官集团搞背刺。结果宦官集团和何家明明一手好牌,却最终一起手拉手打出了gg。

总之,外戚想要架空皇帝,前提是这个家族树大根深,自己家族或者关联势力之中有大把的人才可用,否则是成不了事的。

于是,吸取了教训的大明朝先是直接把皇室联姻的传统给换了,自永乐以后就不找大家族之女为后、妃,而是专从京畿附近的小官吏家族挑人。

这样的小官吏家族有两大好处:一来他们没什么背景和势力,无法在家中出了后、妃之后拉出一大帮家里人来把持朝政;二来他们毕竟是官吏出身,家中女儿到底是有着基本礼仪和教养的,不必太担心会挑出一些蠢妇、恶妇、毒妇,对朝政产生大的危害。

当然,以上这些还被搭配朱元章指定的后宫制度一并施行,那就更让后宫妃嫔除了成为太后之外根本不可能对外廷朝政有置喙之机。

除了联姻传统被换掉,外戚干政的另一条路子也被堵死,那就是“重用外戚”这个习惯。大明朝也“重用外戚”——五军都督府嘛!前后左右中五个都督府,每个府的左右都督随便你挑,能挑出一个有实权的都算我输。

这样一套组合拳下来,外戚干政的所有途径全部都被堵死,所以终明一朝两百余年,没有哪怕一个外戚能对皇权形成任何一丢丢威胁。

如此,皇权的交替就完全成了天家内部按照规则来确定谁继承大统的局面,而如果非要说这个制度还有一点外部干涉的力量,那就只剩文官集团——不是某位权臣,而是整个集团对这一制度的制约。

所谓制约,可以分作一体两面来看。

一方面,文官集团可以看做这个制度的天然拥护力量。文官集团的特点之一就是求稳,坚决反对国家动荡——因为国家动荡会导致武将集团的力量得到强化,让文官集团的利益受损。

这样一来,文官集团就会不断的强化和拔高“正统性”的重要程度,坚决要求册立储君这件事必须按照规矩来办,甚至会不惜与皇帝本人强顶硬刚。

归根结底,文官集团这么做从来不是什么正义感使然,而是集团利益使然。还是那个道理,触动灵魂都不如触动利益导致的后果严重。

这就形成了制约的另一方面,即文官集团不仅是拥护者,它也是监督者。谁敢破坏这一制度,文官集团都会与之敌对——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同时,这种敌对也不分对象,即便破坏者是当今皇帝本人也不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本来在国本之争的过程中,郑皇贵妃虽然一直被文官集团立为靶子,可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