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重点
首先是推托称“近卫大人在石山居住时,平素常有激愤不甘之语,对当代公方耿耿于怀,我们僧人怕刺激他产生什么意外,向来只是远观,不敢太过接近。如今忽然离开石山,前往甲斐,贫僧也没有想到。”
然后又反问说“小女业已及笄,敢问刑部大人,令郎何时加冠?”
收到回复,平手汎秀微感无奈,但也明白了对方的想法。
本愿寺与武田是连襟,与平手是准亲家。
论亲疏远近,同辈连襟当然不如儿女亲家,但还未兑现的“准亲家”又另当别论。
一向宗的和尚们,心理上似乎还更倾向于帮助武田。
平手汎秀再次执笔,写信做出口头承诺“等到东面之事尘埃落定,鄙人定然携犬子亲至,到石山求亲。在此之前,还请各位高僧施以援手。”
而显如则表示“既然如此,贫僧当约束上下门徒,绝不允许有人暗中襄助武田氏。”
姑且如此。
到目前为止,武田信玄的种种行为虽然令御所上下猝不及防,手忙脚乱,倒也还都在平手汎秀预估的范围之内。
其实幕府内部也不一定没有能人,指不定有多少人是装作惊慌失措的呢。
站在平手汎秀的角度看,武田信玄的这一系列举动,虽然堪称干净利落,简明高效,但也只是勉强搞了一个说得过去的名分而已,还不能算是多高明。
只需按原计划来到军中,好好厉兵秣马,做好一战的准备即可。
然而,过了几日之后,从越前传来的最新消息,是真真切切让所有人都意识到武田信玄的调略手段了。
还记得受到波多野家庇护的那个“上代公方足利义辉遗腹子”吗?后面一度由信长监护,然后在征伐越前之时,又被当代公方强行塞给了朝仓义景做养子。
这对足利义昭是公私两便,既可分化瓦解朝仓,以报复当年冷遇,又可排除掉潜在的继承权风险。
目前这个过继给朝仓家的遗腹子尚且只是七岁幼童,并不能理事,不过身边聚集了一堆对朝仓义景不满的反对派家臣,又有足利义昭作为外援,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
本来这跟东海道的战事是完扯不上关系的。
孰料,就在武田正式西上的同时,那个七岁幼童,忽然在越前做出表态说“不想叔父大人竟是杀害先父的真凶!吾身当人子,当发兵讨逆,夺回御位,以慰藉先父在天之灵!”
接着,原本四分五裂的朝仓家,竟似乎是重新被捏合起来一样,在境内大肆发动征召动员命令,做出发兵南下的姿态。
可想而知,武田军亦立即打出旗号,表示拥护“来自越前的足利家正统”。
这可引起轩然大波了。
平手汎秀已经来到岸和田城整军,并不知道具体情况,但从好几个渠道都听说“公方大人摔碎了十几副瓷器,他老人家还从未发过这么大的火气。”
越前之事,正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七岁幼童能懂什么,无非是周围人的撺掇罢了。朝仓家尽管内部纷争十分剧烈,派系间政治诉求各不相同,但唯独在扶植遗腹子上洛登位之事上,有共同的利益点。
团结在“幼主”身边的反对派们,有机会变成幕府近臣。
而朝仓义景为首的保守派,显然很愿意把这尊大神送走。
其他的一门众和家臣也有水涨船高,鸡犬升天的机会。
理论上,确实是存在野心之辈兴风作浪的机会。
但实际上真的被人家成功了,还是很值得惊讶,武田家的敌后工作能力之强且先不提之外,足利义昭对他大侄子的掌控能力也太弱了,都被渗透成这样,居然一点不知道。
与之类似的是,平手汎秀插手了四国一条家的废立后,就派了河田长亲在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