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决斗家说过:“宁可舍弃荣耀也绝不要同罗斯洛利安人拼上一切。”
艾文就曾在七月战争中亲身面对他们,他可是深有体会——和黑骑士交战的棘手程度比起魔物更甚,他们训练有素,杀伐果断,且精明狡诈,为了胜利不计一切代价。
伊伯利安会战的失败令联军元气大伤,诸侯们丧失了信心,开始各自为战。作为联军领头羊,科西塔尼亚公国首当其冲,罗斯洛利安大军压境,领土迅速沦陷,精锐退守至“要塞之城”科西塔尼亚,凭借高耸坚固的城墙打退了罗斯洛利安的多次进攻。
这成为了载入史册的“科西塔尼亚之围”。
艾文听赛丽亚说,这段历史被无数人铭记,被无数作家编写成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是一本叫做《科西塔尼亚的陷落》的书,作者是那场惨绝人寰的“科西塔尼亚大屠杀”的亲历者,他在书中说到:真正破城的,不是军队,而是疾病,饥饿,还有人心。
当科西塔尼亚被围时,阿尔切拉公国却为了自保选择与罗斯洛利安讲和,血裔们的倒戈加速了联军的分崩离析,诸侯们接连退出联盟。
此时,这场内战才进行到一半。
而在帝国东境,凭借美瑙山脉的天然屏障远离西境纷争的东境诸侯们也没闲着。
戈根—诺森特公爵厄斐尔·戴维·凯斯宾·冯·霍芬堡身为罗斯洛利安公爵的表亲,眼看自己的表哥在西境势如破竹,顿时心猿意马,科西塔尼亚被围不久,他就借罗斯洛利安支持者和“革新帝国,清除陈腐”的口号,在东境挑起战火。
尽管厄斐尔的戈根—诺森特公国在东境占有大片领土,但他一直以来的骄奢淫逸与挥霍无度为他的统治埋下了祸根,高额赋税压榨着贫困的人民和本就不算富饶的土地。
厄斐尔妄图效仿罗斯洛利安的制度,穷兵黩武,扩充军备,推行强制征兵政策,很快形成出一支人数庞大但良莠不齐的军队。
而另一边,以罗基亚、诺亚汶和梅茵为首的诸侯国很快反应过来,组成施奈河同盟。与西境不同,尽管东境联军人数仅仅只是与厄斐尔的军队持平,但却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士兵整体素质也远超厄斐尔拼凑出来的大军。
布雷亨堡决战彻底宣告了厄斐尔的失败,风光一时的戈根—诺森特公爵被流放至龙尾山脉以东的萨切利亚地区,其下落不为人知。
庞大的戈根—诺森特公国分裂成多个贵族领地,诺亚汶作为战胜方吞并了包含安特凡尼亚在内的多个施奈河沿线城镇,通过联姻,诺亚汶兼并了梅茵公国从而迅速壮大。
直至1230,弓矢与羽翼之年的夏天。
帝国西境被罗斯洛利安完全统一,东境原戈根—诺森特公国残余势力纷纷趋权附势,加入到新帝国的阵营中。
“血腥公爵”尼奥波德虽然在灰河谷之战中负伤而死,未能见证罗斯洛利安的铁蹄踏碎旧帝国西境的最后一座城墙,但他的长子——凯撒·威廉·埃森多夫·冯·凯斯宾于霍姆加冕,开启了凯斯宾王朝的统治。
西境的统一令施奈河同盟诸侯寝食难安。当凯撒一世和他的黑锋骑士团翻越美瑙山脉踏入东境,所有人都认为,一个抉择摆到了他们面前——附庸臣服还是殊死一战?
就在气氛紧急之刻,布雷亨堡谈判的结果却出人意料。
年轻的皇帝似乎不愿再继续征战,十年的内战耗尽了帝国,也耗尽了罗斯洛利安的人力和财力,他和人民都渴望和平。最终,近在眼前的大战被一纸条约化解。
同盟诸国领袖们与皇帝签订条约:施奈河同盟认可皇帝凯撒一世和凯斯宾家族对罗斯迪亚的合法统治,绝不再挑起争端,也绝不收容任何妄图复辟旧王朝者。东境北部以施奈河为界,河西归属帝国,河东归属同盟。东境南部以布雷亨堡为界,以西归属帝国,以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