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彻底跑偏了(1 / 2)

突然感觉这种新鲜出炉的骚操作,好像似曾相识?

对,几年前就有人这么干过,只不过它10的版本叫“互联网+”。

从15年开始,一部分创作者为配合平台打造有网感的影视剧,不再研究创作,转而研究观众,恨不得每一场戏、每个人物都是为挑逗观众g点、迎合固有成见而设计的。

女观众、废宅、直男、小镇青年、都市白领、独立女性、95后、00后……

在这类依托算法、大数据、市场趣味的理财产品实现定向收割的过程中,具备作者性的创作早无立锥之地。

甚至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因为它们不平滑流畅、不利于下咽,无法成为普罗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

“您看看过去几年,印度的《摔跤吧!爸爸》、泰国的《天才枪手》、西班牙的《看不见的客人》均未分析受众,却都凭借娴熟的类型片手法与精巧的剧情安排征服国内市场的票房和口碑对不对?”

“原因很简单观众其实是识货的,欣赏国外佳作,只需要一个靠谱的字幕团队!”

“真要谈受众,好作品的受众是全人类,美剧连太平洋都能飞过去,我们的对口剧却总觉得隔着一条江、换了一拨人,内容就卖不动了?”

沈锋品口茶,《三十而已》最大的症结并非无效叙事、口水台词与狗血情节,而是它滥用了一些原本值得讨论的现实议题,用时兴的话讲,叫浪费公共资源。

有些人可能会说,看国产剧就是打发时间图个乐,较什么真啊?

那是因为国产剧有段时间做烂了,导致精英观众大量流失,变得只对美剧、韩剧、日剧抱有期待。

这个现象不仅不能证明看剧等于娱乐,反而应当成为国产剧知耻后勇的督促。大家仍然需要在故事里找价值,只是不相信还能从你这里找价值。

一个故事有没有价值,取决于创作者是否发现了新的社会阻力;一个故事好不好看,则取决于呈现阻力的钩子是否精准地道。

在电影愈发偏重视觉享受的当下,电视剧本就是时代中最能表现社会形态和生活形式的媒介,观众渴望在此看到真正的好内容,即对社会有观照,对生活有比喻,对人生有启发的内容。

七八年前看过一部《万箭穿心》,有下岗、出轨、自杀、夫妻矛盾、婆媳矛盾、母子矛盾……

但人家的戏剧冲突非常扎实,看完只会对万箭穿心的中年生活感同身受,不会嫌冲突少,只会嫌冲突多。

无论是全职太太、沪漂女还是小职员,即便不考虑近期被频繁消费的年龄30+,仍有不少点可以挖。如城市生活的社会责任、道德素养、人生思考、人性变化、经济压力、政治生活……

换句话说,《三十而已》不过是兜售了一份伪中产的幻想,和独立女性的奋斗史或觉醒史无关,三个女主都实力配不上野心,受消费主义捆绑严重,还缺乏一技之长。搜读电子书

更重要的是貌似对感情有主见的她们,却都期待一份过给他人看的幸福!

按照恩格斯的论述,女性具有世界意义的失败就是进入到专偶制家庭,这种婚姻制度的本质,就是男性对女性的剥削。

很多人在这种剥削形式中寻求物质补偿,自以为扳回一局,其实不过是浮士德与魔鬼签了一个约——项链戴在奴隶的脖子上,再华丽也是锁链!

“看过《82年生的金智英》,就不难明白何为根本矛盾不解决,小确幸掩盖不了大失去。”

“而看过寡姐的《婚姻故事》,就不难明白女人不需要你理解只需要你爱是句ua术语。”

胡方吐槽道“真正想塑造独立女性,就该明白她们要的不是世俗意义上的精英,而是心理上更平权的男性。”

“真正反思从众代价,就该把孽债放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