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周人种地(1 / 2)

后稷生在冬季,寒冬腊月,北风呼啸,孩子扔到外面一会儿就冻死啦,哪里还有人去捡,这种几率很小。作为私生子,扔了也属于正常现象。扔不出去就太奇怪了,抱回去怎么交代。姜原能够一个人偷偷溜出去扔孩子,还有时间在旁边看着,还有人专门记录这件事,难得。我们分析一下扔孩子的地点。小巷子是城乡结合部,说明姜原走了很远的路,即便起码也需要时间,路上遇到人送给别人不就成了,或者寻找一个农户送给他,总比扔到巷子里对孩子好。这种可能性极小。树林就更偏僻了,说明更远,能找到树林,就能找到人家,何况还有好多人,悄悄放到一边,孩子一哭不就有人抱走了,不扔不是因为人多,而是要给后面的奇迹创造条件。冰面是寒冷的,是荒无人烟的,小鸟去哪干啥?候鸟已经在冬天飞走,留下的小鸟也在猫冬,即便去觅食,也是找有食物的地方,冰面上有啥?扔到寒冷的冰面,人迹罕至的地方,就是想让孩子死。杀死一个小孩有的是办法。这个可能没有。分析证明,故事绝对是假的。

用一种不平凡来反衬后稷的神奇。

庄稼应该遇到后稷,还是后稷应该遇到庄稼。

后人在任何地方都不忘记种菜的基因,是不是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塑造?我估计不是喜欢,而是饥饿。饥饿是最好的原动力。在饥饿的年代,人们追求着更美好的东西,为了改变饥饿的状态,竭尽全力去奋斗,一旦吃饱了,就有了欲望,总想分个三六九等,想做人上人,喝五吆六的。

后稷小的时候,长得高高大大的,很有一把子力气,是个四有好青年。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种庄稼,而且种的麻、豆长得很好。等他长大了,就更喜欢种庄稼,把种地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现在看来,种庄稼不过是平常的事情,在后稷时代,还是农耕文明刚刚起步的阶段,没有现成的种植经验,需要自己去钻研。后稷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知识,能够根据土地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谷物种植,因此收成很可观,大家都很敬佩他,都向他学习。

帝尧时期,就被举荐为农师,专门负责农业生产,天下人都受到了他的恩惠。在吃不饱饭的年代,这是多么大的功劳。不知道按照儒家的学说,这个功劳能不能成为帝,那么久没有帝舜的事啦!

帝舜时期,帝舜亲自赞扬后稷的功劳,认为老百姓能吃饱饭,全靠后稷的功劳。结果后稷还是没有称帝。不过,被封了一块地。这块地还是他母亲姜原娘家的地。估计,娘家也已经破落。不过,这块地成了周的原始发展根据地。

功成名就的人都有不凡的传说,不为过。功成名就的人还多有被弃的经历,很奇怪。

种地是一件伟大的事情,用很少的种子收获丰厚的粮食。

后稷把自己一生的事业定在种地上,是自己的爱好,也是时代的需要,最主要的是饿。

没有比饿更加令人恐惧的事情啦!

吃不饱饭一直贯穿几千年的历史。很多大事件都是因为饥饿引起的。看着都是大事情,能够左右历史的发展,但所有的事情都归根到底是因为饥饿。历史总是含糊不清的,不愿意把一句话说明白,因为饥饿不是光彩的事情,但是饥饿是人人努力的原动力。

祖宗留下来的基业总有有人去干,后世也是人生过客,代表不了周人,可毕竟总有几个出彩的。

迁哥也数不清他们的辈分,道不明白他们的年代。迁哥说,不窋是后稷的儿子,而不窋临死的时候是在夏朝末期,应该就是夏桀执政的事情。看看我们编制的家谱,断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说明,周人能够上溯的祖宗是不窋,编造了一个后稷的身份来和古时候的后稷重合,获得自己的目的。

按照迁哥的说法,后稷作为帝尧的兄弟,他的儿子不窋和夏桀处在同一个时代。夏桀喜欢享乐,不喜欢种地,他不明白的是种地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