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崤山兵败(1 / 2)

躲过一劫的郑国,危险还在后面。弱国没有未来,历史拼得是团体,不是个人。

晋文公死了,郑国看到两个敌人已去其一,认为有机可乘。一个郑国人向秦出卖秦国,称自己拿着郑国城门的钥匙,可以偷袭获得成功。

秦穆公毕竟是秦穆公,没有偏听偏信,征求蹇叔、百里奚的意见。这两个人一听就拒绝了这种做法。拒绝的理由有两条:秦郑不接壤,中间隔着好几个国家,千里偷袭,很难成功;郑国有人向我们泄密,也难免我们有人向郑国泄密。其实就一条,不保密就不保准。

有疑虑是有疑虑,秦穆公这次很坚决,必须出兵。估计是上次上了郑国的当,心里有一只愤怒的小鸟。

情绪是最可怕的,不能正确的看世界。秦穆公被愤怒迷住了心,死要面子真害人,结局不妙。

领兵出征的人不是别人,正是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

蹇叔、百里奚一半是想再努力劝谏,一半是担忧儿子。兵发当天,哭着送行。要面子的秦穆公依旧是维持面子,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痛哭送行,不祥之兆,简直就是动摇军心。于是很不高兴,怒斥两人。

秦穆公还是英明的,没有因为面子和愤怒乱杀人,而是问原因。

蹇叔和百里奚也是聪明的,没有站在臣子角度,而是站在年迈老人的角度述说,说什么不敢影响军心,而是因年迈,看孩子远行,一旦回来晚了,相见很难之类的话。

高,实在是高。用心良苦的两位优秀政治家作法高明,但是再高明的策略达不到目的也是无用。

他们互略了领袖的决心,最后的努力显然没有成功。两人不甘心,退下后,偷偷告诉儿子,此次出兵凶险,郑国是有备而来,又占据地理优势,千里奔袭,你们没有大后方,如果被打败,必定是在殽山河南洛宁险隘之处,一定要注意。

一切都有预兆。

秦军东进,经过晋地,路过周王城的北门。周王孙满判断,秦军无礼,不败才怪。看吧,周王室在晋国旁边的地盘上,能够知晓大军的行动,别人自然也能知道。周王室也不是没有能人,从大军的出发点就已经知道了行动的结局。礼,应该是大家认同的行为规则,谁违反了都要遭受反击。因为大家都会趁火打劫,站在道义高度上出手是应该的。

秦穆公不知道王孙满的判断,孟明视他们知不知道无所谓,王命难违,继续走。奇怪的是迁哥咋知道的,里面有没有人为因素?

事情仍在发展,走到了滑(周王室同姓宗亲,很小,位于河南偃师县缑氏镇,被晋国灭了,现在是晋国的地盘),遇到郑国商人弘高,一个历史上著名的爱国事件发生了。事件是偶然的,忠诚是必然的,这样的人和事总让人感怀,小人物也能改变历史。

弘高是个牛贩子,的的道道的小人物,也不太富裕,勉强算得上中产阶级,却很精明,最重要的是有爱国情怀。遇到孟明视他们的时候,他正赶着12头牛去贩卖。一般人的心思,遇到军队,能躲则躲,绝不多事,普通老百姓关心什么国家大事。孟明视也绝不会节外生枝,为了12头牛惹出事端来。可弘高显然不是一般人,眼珠一转,计上心头,不仅不躲,反而迎上前去,主动献上牛,并言之凿凿的说,郑国国君早已知道秦国派兵攻打,加强守备,以逸待劳,特地派我献上12头牛犒赏士兵,最好握手言和,罢兵班师,大家还是好朋友。言外之意,你们偷偷过来的事情我们早就知道了,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又没有后方,以逸待劳,后果不妙,还是回去吧!

孟明视他们一看千里偷袭失败,继续攻打,得不偿失。但兴师动众出来一趟,什么也没干就回去不好交待,三人一商量,正好走到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