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转机来临(2 / 2)

时间,终于可以腾出手来赚取更大的空间。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37年),采用了由余的计策讨伐戎王,一鼓作气,兼并了12个国家,开拓了方圆千里的土地,称霸西戎。连周天子都不得不派召公亲自去赐给秦穆公金鼓表示祝贺。这些土地不是周朝的土地,西戎反而是周王室的后患,依靠秦抵抗西戎目的实现,却又兴起了强大的秦。不知道周天子作何感想,不过无所谓了,他说的话份量不够重了。

时间到了公元前621年(秦穆公39年),秦穆公走完了他伟大的人生,葬于雍陕西凤翔县。按照秦国旧制,177人陪葬。陪葬者里有三位贤臣,子舆氏的后代,叫做奄息、仲行、鍼虎qian。秦人哀痛失去这三位贤臣,就做了民谣传唱,就是著名的《黄鸟》诗。大意是秦穆公扩地并国,东败强晋,西霸戎夷,却不能做诸侯盟主,是有原因的。死后丢下人民不算,还要带走贤臣。听说,先王死后尚且还要留下好制度、好传统,何况让贤臣陪葬?由此可见,秦国不能东征了。秦穆公英明一世,但终究没有超脱于时代的束缚,临终留下了令人诟病的遗憾。

秦国言论自由,底层民众有发言的渠道,大家的共识是爱人才,要东征。也说明,一个人的成绩再大,一死百了,要风云际会,有所作为,方不负人生。秦穆公的一生是开疆拓土的一生,但也留下很多遗憾。秦国收益于地势,也苦于地势。偏居一隅的时候,秦国和山东六国之间的山西高原、河南西部丘陵地带、商洛山区和南阳盆地一线形成了天然屏障。不属于中原地带,机动不便,毗邻西戎,中原各国都不看在眼里,秦国赢得了发展的机会。等秦国坐大想东进的时候,发现问题来了,通道只有三条:自北向南一次是临晋关、函谷关、武关。北侧为晋南豫北通道,出临晋关(又名蒲津关、蒲关、大庆关等名,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东北一带,因靠近临晋,不是现在山西运城临猗县的临晋镇),渡黄河,过蒲阪关,沿中条山北麓东行,经炽(河南济源县),穿过太行山南麓与黄河北岸之间的狭长通道直达冀南,威逼邯郸;中间为豫西通道,自咸阳过渭水,经潼关进入豫西丘陵地区,通过函谷关、陕城(河南三门峡),抵达崤山(河南洛宁县西北)后,进入洛阳盆地;南侧为商洛、南阳通道,自咸阳沿洛水、丹水,穿过秦岭、商洛山区,经过蓝田、商县,经陕豫鄂交接的武关,抵达宛(河南南阳),直逼楚国所在的江汉平原。三条通道三个关隘,临晋关、函谷关和武关。临晋关道路崎岖,长途跋涉,后勤不容易跟上,即便抵达冀南,孤军深入,很容易被包了饺子。退一步说,打下的城池也不容易坚守,赵国、魏国等大国军事实力强大,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让占领的城池成为孤城。武关则中间隔着秦岭,翻越大山艰难,后勤补给困难,翻过去就是强大的楚国,远师疲惫,和强大的楚国较量,胜算不大。权衡利弊,只能走函谷关最便利,路途最近,挡在路上的是已经衰落的周王室和小小的韩国,只要占领后就有了根据地,据此可以后勤补给和兵员,以图东进。秦国看到了这一点,东方五国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函谷关成为了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