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在位56年,一生都在打仗。史书不厌其烦罗列了大大小小的战斗和战绩。奇怪的是如果按照这种战绩,秦国早就拥有很大的地盘了,还用秦始皇费力吗?说明这个时期的秦国与东方六国的关系处于胶着状态,互有胜负,秦国偷偷发财的机会已经一去不返。
秦国只有打出自己的旗帜,不再韬光养晦,才能广泛吸引人才,为未来打下基业。没有旗帜就没有号召力,你都不想成功,谁会追随你?但是坏处也有,就是潜在的对手不会再小视你,注意力到了你的身上,就会有人使绊子。秦昭襄王明白,装鸵鸟战略已经行不通了,大家都知道几斤几两,关键是谁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秦国有自己的优势,一是偏居一隅,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二是政策持久,号称奋六世余烈,不是历代有多大的作为,也不是水到渠成,等待秦始皇摘桃子,而是六代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政策,没有内耗;三是后勤基地建设好了,没有后顾之忧,巴蜀、西戎,甚至魏国原来甘凉一带都已经输入囊中,剩下的只能是东进,关键是禽兽打造了都江堰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为以后军事行动创造了强有力的后勤支撑;四是外交手段玩得好,远交近攻和近攻远交策略轮流玩,玩得东方六国不知道秦国的主攻方向,一会儿依靠军事力量拿下的地盘,一会儿顺手又作为诱饵,还给对方,就是为了瓦解合纵;五是不折腾,岁数活得长,又不为了所谓的功绩,来回折腾,相比较东方六国的内乱不已,秦国赢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时候,在势均力敌的时候,坚持一下就是胜利;六是用人得当,文有范雎,武有白起,上下同心,铁板一块。
秦国的优势决定了秦国的未来。
秦昭襄王还有一个特点,小心谨慎。说不上好坏,只是性格使然。好在不缺少勇气,从频频对外用兵就可以看出秦昭襄王的决断,包括毅然排挤走魏冉,重用平民出身的范雎、白起等人。他也不得不谨慎,芈太后把持朝政多年,辛亏自己活得时间长,否则活不过芈太后,就会一事无成,长期的环境造就了秦昭襄王左右逢源、谨小慎微的性格。这样也好,他能够不突发神经,一意孤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好事。芈太后也是一个很能干的女人,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楚国人,就放弃了秦国的利益,做了很多有利于秦国发展的大事。
他也不是完人。觉得自己志得意满的秦昭襄王做了一件傻事,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19年),宣布称帝。为了不显得特别傻,还派人去齐国,尊称齐王为帝。一开始齐王上当,也宣布称帝,后来谋士劝说,这简直就是把自己放到火上烤,目标一下子吸引到自己身上,只有面子没有里子,齐王幡然醒悟,取消帝号。接着宣布自己上了秦国的当,秦国是狼子野心,只想着自己独步天下,以后我们都要受苦,号召代价一块打秦国。后来,在形势比人强的压迫下,秦国不得不也随之取消了帝号。
但是他是一个清醒的人、有作为的人,一往无前的人,不拘小节的人。
秦昭襄王的母亲芈太后很有权,史书说,“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但这并不意味着秦昭襄王说了不算。包括芈太后的弟弟魏冉,有拥立之功,秦昭襄王可以让他们放飞自己,享受荣华富贵,也又有显赫的权威,但在关键事情上没有一点放松,收放自如,手段很是高明。没有和太后以及外戚集团刀兵相见,也没有受其制约,成为傀儡王,这一个度把握的断非常人可比。就从不断对东方六国用兵来看,有的人认为秦国并没有收获更多的土地,反而消耗了国力,认为秦昭襄王是一个败家子。其实不然。秦昭襄王的目标很明确,他想的是未来统一全国,不是现在,所以他一生都在为此做准备。他对六国无休止的用兵,毫无目标,利用高明的外交策略,引起人人自危还团结不起来的混乱局面,就是在不断地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