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意坏了买卖的诚信,他仍维持着自家菜品的原价,即使同行和他翻脸,背地里给他使绊子他也还是我行我素。
在众多门可罗雀的高价店中间,只有应云斋的客人大排长龙,但应云斋本就是在做赔本的买卖,客人少还能少赔一点,客人一多他们可就赔大发了。
旁边的店铺都倚在自家的门口,一面嗑这瓜子看街上连绵的阴雨和应云斋门口等着用餐的客人们,一面讥笑着应云斋,看他们什么时候干不下去了关门大吉。
好人难做,应云斋几天下来就亏了一个大窟窿,而外面的雨却依旧下个不停,苏杭市的交通迟迟没有恢复,菜市场的肉价和菜价翻了快将尽一倍了。
即使有关部门多次出来管理但也收效甚微,毕竟现在是雨季、交通一时半会儿又无法恢复,货物运输都成了难事,那些新鲜的菜只有靠人工一担一担地担到市区里,运输成本一高,菜也自然要跟着涨价。
眼看着应云斋就要干不下去了,这时候受邀来苏杭市的曹老太爷发现了应云斋的义举,他假装丢了钱包,趁着客人都散去的时候蹲在应云斋的门外避雨。
应云斋的老板看门外避雨的老头可怜,心一软就让他进来了,还把自己的晚饭让给他吃,当时应云斋的后厨已经都遣散干净了,能卖的饭菜也都卖完了,就剩下这一碗杂菜汤饭了。
曹老太爷一点也没客气,几口就把碗里面的饭给吃干净了,应云斋的老板笑了笑又给曹老太爷倒了一杯热水,让他烘干了衣服再走,不然会生病的。
临走时,他还给了曹老太爷几十块钱坐车,还把自己的雨伞给了他。
曹老太爷十分欣赏这个应云
斋的老板,于是替他堵上了所有欠下的窟窿,帮他找回了之前遣散的伙计和厨子,不过条件是曹家要占一半的应云斋。
这个条件并不算苛刻,起码没有让应云斋因为坚守诚信二字而关张大吉,之后在曹家的扶持之下,应云斋的生意越做越好,由一家店变为两家店、两家变四家、直至今天在全国范围内遍布分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