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会议(2 / 3)

荆楚帝国 贰零肆柒 4397 字 2020-07-24

,他的原则是尽量缓和气氛,保证会议圆满而成功。“诸卿,几日参观游说,越人皆愿与我楚人立盟。”

越人的事情诸人早就知道,熊荆这样说,群臣不得不给个面子,齐声道“臣恭贺大王。”

“如此,我楚国后方无忧了。”熊荆又感觉到了双方的火药味。果然,他话音一落下,子莫就揖道“禀大王,蒙武五十万大军纵横楚地,杀戮楚民,令尹迁民不及也。”

“哼!”成介当即目之。“宋人不听号令,本尹若之奈何?”

“蒙武之军现在何处?”蒙武五十万大军虽然限制在了宋地,缺粮后自会退走,但熊荆还是要问,毕竟秦军杀的是楚国之民。

“禀大王,蒙武军前锋已拔下平阿,城内庶民泰半不愿离城,臣亦无奈。”成介道。“离魏境最北之阳夏,庶民急急避向濊水一侧,今无恙也。不避至诸水亦可避入荒野,也是无恙。唯不愿离城者,一旦城池被拔,悉数尽死。”

“彼等为何不愿离城?”熊荆焦躁道,疏散计划很早就定下了。

“宋地之民不信誉士,多信墨者。”成介说出的原委。

“墨者?”宋地的墨者与鲁地的儒者一样,并非葛衣草履、腰悬铜剑的墨家子弟,而是信仰墨学的士人豪强。“那些墨者为何不劝庶民离城?”

“非墨者不劝庶民离城,而是县吏亡后,县治大乱,加之庶民畏惧誉士,故不愿离城。墨者对誉士也是不信,彼等不走,庶民也就不走。”成介继续道。

宋地虽处南方,然戴氏代宋后,郡县化程度不比魏国低,一旦去除官吏,誉士又未来得及就封,县治就难以维持了。不过成介还漏了一点没说,那就是宋人的‘愚’。誉士本就是被宋人视为残暴之徒,秦军来是死,跟残暴之徒避走估计也是死,与其如此,还不如据城而战。

“竟是如此!”熊荆闻言长叹。

“大王,”宋玉清咳了一下,“战事还是稍后再议,而今当议新政。”

“然。”熊荆不得不点头。宋地损失再大,也不过是一地、一时的损失,比战争更重要的是楚国的政制要稳定下来。他凝神问道“上次商议之七敖治事,诸卿以为如何?”

“臣等无异议。”子莫带头说道,这就是他提出来的。

“臣以为不然。”成介脸色发沉。“如此,便似一人有七个头颅,岂能处置政务?”

“一年用一个头颅有何不可?”子莫反驳。“且我楚国只有大王一个头颅,何来七个头颅?推选出的治事七敖不过是楚国之四肢耳。”

“臣以为七敖过多。”项鹊不同意子莫的观点。兄长项燕率军连胜秦军,他在政治上的声望也越来越高。“最多五敖,如此每人各掌权一年,五年后再行推选。”

“君若如此,将越人置于何处?”昭黍问道。“七敖之中,越人之敖少者两人、多者三人,若只有五敖,越人五占其二,如何妥当?”

昭黍一句话把项鹊问住了。南方越人大概有一百万出头,要把他们联合进来,就必须给他们一些位置,七名推选出来治事的敖最少要给他们两人。正朝就是此前外朝的缩小,除了占少数的巫觋、贵族要给他们一定的位置外,国人(实则是氏族长和誉士长),按照一部落最少一人的原则,也要给五十多个位置。

外朝很可能继续存在,但外朝之人不能是贵族、誉士,只能是有产的庶民甲士,规模暂定在一卒一人。很多部落人少拿不出一个师,但出一个三百一十人的卒还是有的。

“越乃蛮夷,甲士不及我,丁口也不及我,不给彼等又能如何?”沈尹义不屑,他与熊荆不同,并不将越人看的很重。

“你这是何意?”熊荆闻言不悦。他觉得敖制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向拼图一样快速合并蛮夷氏族。合进来自然要给人家权利,但合与不合选择权在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