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5章融会融汇融通达(3 / 4)

诡三国 马月猴年 214 字 8个月前

司马懿微微皱眉,低头思索片刻之后,『确实如此。』

历史上的司马懿,一直都是处于能藏绝不露着,能躺着绝不站着,能装傻绝不大聪明的模式之中,而当下的司马懿则是有些脱颖而出的锋芒……

其实这样也很正常,人是不可能脱离整个环境而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司马懿历史上在曹操麾下的时候,因为曹操对于异姓宗族的不信任和压制,导致司马懿长期都没有办法染指兵权,若不是曹氏夏侯氏的后人不争气,说不得司马懿就会活活被憋死在文吏的岗位上。

而在长安当下,随着一个个的寒门子弟崛起,斐潜不限于门户或是姓氏,让更多的人看见了希望,也就刺激得司马懿也想要和其他的这些人杰一争高下。毕竟司马懿当下还年轻,没有像是历史上一样在青年就被压制在案牍之中,心中依旧还有一些尚未熄灭的火焰……

『去罢……』司马防挥了挥手,『且行之,莫空悔……』

司马懿低头而拜,深深叩首。

……

……

西域。

斐潜准备返回了,并没有继续展开对于南道或是北道的征伐的意思。

打一个鄯善,作为解题思路的例子,就够了。

若是老师将所有问题都在课堂上解决了,那么到了学生手中的时候,就剩下了抄答案,或是连答案都懒得抄了,又怎么会成长?

成长和改进,这原本是华夏民族握在手中的利器,只不过在华夏行进的过程中,不经意的丢失了一段时间。

因此现在斐潜也在给这些前来西域的文吏们补课。

『华夏西域之别,盖取「礼俗」二字。』

斐潜坐在堂中,下首是贾诩,再往下就是卢毓薛平等一干西域文吏。

军事之后,必然就要跟着民治。

而民治之核心,便是文吏。

文吏不稳,西域民治就无法顺利推行。

『今且论「礼俗」。』斐潜缓缓的说道,『所谓礼不下庶人,西域之地亦是如此。俗,习也,乃民众之所习,谓土地所生之习也。』

礼是礼,俗是俗,两者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礼通行于贵族之中,庶人则只有俗,但是两者又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礼记王制有云,「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表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斐潜环视一圈,对着这些文吏,也就是将来会成为西域地方的民治官说道,『又有「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斐潜说道这里,忽然停顿了一下。

因为在后世,这些所谓的通译之人的称谓,就大体上只剩下了『译』这么一个……

这或许也说明了一些很有意思的问题。

斐潜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道:『人之所异,盖因地之所貌,山川之气,而生习俗所差也。华夏之美,言谈举止,章服冠袍是也。今可见西域之上人,易礼者速也,而西域之民,或是四方之地蛮夷之辈,却以为华夏衣冠丑陋,不愿改其服饰,更其习俗,拒之甚也。何故之有?』

在改变风俗习惯的过程当中,西域,或是绝大多数的华夏统治区域,都会在最开始的时候出现经典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被统治区域的达官贵族们,会立刻倾向于汉化服饰,而底层的民众却拒绝改变……

『此乃问一。』斐潜点着头,示意这些文吏该抄一下策论的题目了,不要到时候又忘了自己究竟要写一些什么,然后稍微再停顿了一下,才继续说道,『古之习俗,多有鄙陋。如商周之时,乃至战国,多有人殉人祭之事……知其然,当知所以然。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