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346节 回国献俘…久别重逢(2 / 5)

警花追我到元朝 武猎 6374 字 2021-07-12

为了姈子,就只好献给将军阁下了。”

为何不直接献给忽必烈?因为在龟山看来,忽必烈是夷狄蛮人,怎么可能对这些古籍感兴趣?说不定一把火烧了。献给朝中汉官文臣,才最妥当。

事实上,他真是冤枉或者小看忽必烈了。忽必烈倘若得到典籍,当然不可能太当回事,但绝对不会一把火烧掉。这点气量,忽必烈还是有的。

原本他也不愿告诉李洛,可是现在关东的仗越打越大,他担心伊势神宫很快就会被毁,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所以干脆为了姈子,献给李洛。一来可以周全姈子,二来这李洛是高丽世族,不可能对古籍不感兴趣,更不可能付之一炬。三来,说不定还能得到李洛的关照。

李洛懒得在和龟山废话,直接喊道“来人!”

“在!”

“传令!,返航本州,登陆伊纪半岛!”

“诺!”

已经快到对马岛的船队,立刻返航,前往本州关东。这些宝贵之极的孤本典籍,李洛一定要得到。

这些东西在手,到时他一旦起兵,就是毫无争议的华夏正统。这是比传国玉玺更牛叉的无价之宝。

腊月十九中午,经过三天航行的船队来到伊纪半岛。由于伊势神宫离海岸只有数十里,黄昏的时候,李洛就率军再次来到伊势神宫。

伊势神宫见到大军,都感觉大难临头,等到龟山父子出面,神官们才略微放心。

此时的伊势神宫,还只是天皇家族的私庙,就连里面的神官,都是宗室子弟。

在天皇的要求和李洛的逼迫下,藏在御本殿地宫中的大量竹简典籍,终于被小心的搬了出来。

由于保存得当,又几乎无人翻阅,古简经过一千多年的悠久时光,品相仍然完好。

李洛拿起一卷沉甸甸的竹简,上面的麻布书袋上写着篆体字是《黄帝外经》。

李洛小心翼翼的打开,看到密密麻麻的一厘方大小的阴刻朱漆大篆。虽然朱漆氧化变色,但因为是刻文,所以还很清晰。就连编简的麻线,也没有全部朽坏。

又看了看《书经》等书,发现只有少部分是小篆,其他都是大篆,而且大篆的文字,也不尽相同。

李洛不是古文字家,他只能认识十之一二的文字。但他相信,中原一定有研究古文字的大儒。

这些典籍,李洛亲自监督亲卫们打包装车,轻拿轻放,非常小心谨慎。

等到近千卷竹简被搬上马车,云瑞才松了口气,三九天的竟然出了一身冷汗。

李洛连夜赶路,下半夜到了海边,即刻扬帆起航。

至此,一千多年前被徐福带到日国的典籍,将再次漂洋过海回到中原。这些藏在伊势神宫的典籍,在原本的历史中会毁于火灾。现在,它们的命运,是不是已经改变?

李洛心中欢喜无限。原本他以为来日国最大的收获是几万江南军和金银奴隶,现在才知道,原来最大的收获是找回了失传的华夏古籍。

…………

腊月二十五,李洛终于进入渤海湾,在海津(天津)登陆。

李洛派遣韩韶将典籍和姈子公主带回江华岛,然后马不停蹄的赶往大都。

腊月二十七,献俘的队伍进入大都。

李洛去礼部办理完献俘的手续,让礼部官员验明日国君臣的正身,让枢密院官员点验带回的兵马,再写了一份给忽必烈的“工作报告”,就心急火燎的离开大都,想赶回江华陪崔秀宁过年。

崔秀宁,应该回到江华,在等他了。

难道献俘仪式不需要他这个曾经的征东大将军在场吗?

可有可无,并没有必要。

难道不需要主动进宫觐见忽必烈汇报?

倘若忽必烈没有主动召见,就不需要进宫面圣,一份奏章足以。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