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在水师学堂(1 / 2)

鲁迅 鲁迅. 2256 字 2021-07-02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春,周樟寿决定到南京去求学。

在清光绪年间,中国还是用科举考试取士用人,凡是有志上进的读书人必须熟读四书五经,刻苦练习做八股文准备应试,经过考试取得了秀才举人的头衔,便有了往上爬的阶梯。在人们的眼里,只有这一条路是“上进”的正路。樟寿读书很快,除了四书五经之外还读了其它经书,文章也已经达到“满篇”,一切应试准备早已完成。但是,他不能坐等应试。父亲去世以后,家境贫困没法坐守下去。做钱庄或当铺的伙计之类,他是不愿意干的。没有别的什么好办法,他决定外出进学堂念书去。

什么小学中学的,那时候还都没有。经维新变法之风一吹,绍兴也有了一所“中西学堂”,只是学一些英文、法文、算学之类,课程科目很少。此外,南京和杭州等处也有几所特殊的“书院”,讲授格致之类的所谓西学,樟寿倒是很感兴趣,但是需要很大一笔学费和食宿费。那时候,自从祖父入狱,父亲病故以后,周家已经败落,家境十分贫困,负担不起昂贵的学杂费。在天津、武昌、南京、福州等地有几所水师陆师学堂,都是免费的,学生不但不用交学费,每月还可以得到津贴(也叫赡银)。那时候,中国人有个说法是“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因此投考军事学校的人很少。这种学校当然不能称为书院,而是叫做“学堂”。于是,樟寿想,外出求学,家里拿不出钱来,只好进公费水师陆师学堂,又考虑到路程的远近,便决定到南京去进水师学堂。

樟寿想进水师学堂,倒不是志愿去当海军军人,实在不过是为了可以免费读书罢了。再说,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里有一个本家叔祖,也好去投奔他。介浮公的潘姨太太的儿子、叔叔周伯升已在前一年考入了这所学堂。但是,进这样的“学堂”学洋务,是当时社会上走投无路的人才选择的,会被人家耻笑奚落的。儿子选择这条路,母亲鲁瑞自然是不乐意。母亲的心情是复杂的,不让儿子进“学堂”,又有什么办法呢?儿子选择这条路自有他的道理,于是便答应了。儿子要去学习,母亲几经周折筹集了八元钱给儿子作路费,樟寿从母亲手中接过这八元钱,不敢正视母亲,激动地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止不住眼泪往下流。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闰三月十一日,周樟寿告别了母亲,告别了故乡,从绍兴出发,经过杭州上海,于十七日到达南京。

江南水师学堂和陆师学堂都在南京城北。水师学堂距凤仪门不远,它那高高的桅杆,老远便可以望见。陆师学堂则在牌楼附近,从水师学堂到陆师学堂也不远。水师学堂和陆师学堂都是军事学校。

本家叔祖周椒生是江南水师学堂的轮机科舍监。周樟寿到南京后便投奔叔祖处,暂住在叔祖的后房。这位叔祖虽然以举人资格担任了监督的差使,思想却有点顽固守旧,觉得本家子弟进学堂“当兵”不太好,至少不宜拿出家谱上的本名来,因此就给周樟寿改名字。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便给樟寿取名为“树人”,号豫才仍然可以使用。从此,周树人这个名字便开始使用,并在日后传遍全中国和全世界。

随后,周樟寿便以周树人这个名字参加了考试。经过考试,作了一篇题为《武有七德论》的作文,周树人考取了江南水师学堂试读生。三个月后,周树人正式补进三班,进的是管轮班,即后来的轮机科。原来,水师学堂分为三阶段九年,初级班叫三班,中级班叫二班,高级班叫头班,每三年升一级。全部课程都用英语教授,需要九年才能学完毕业。升到了头班,那就是老资格学生了。

江南水师学堂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是清洋务派官僚创办的。那时候,英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学堂成立后,聘请的教师多半都是英国人,因此全部课程都是用英语授课,主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