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文官们根据书本上看来的种种谋略,把宋与辽、金、西夏、蒙古的关系搞成一团乱麻。越乱越出馊主意,结果,军事上变得不可收拾。
当然,打仗打不赢,主要原因不在文官制度,而在于战争方式。应该明白,在冷兵器时代,农耕文明确实很难打得过游牧文明。那么多亚洲、欧洲国家都无法抵挡蒙古军,为什么偏偏要嘲笑宋朝抵挡不住?
总之,在大视野之下,宋代还是挺不错的。我希望大家从狭隘的军事思维,扩大到整体文明思维。
王牧笛
确实,虽然在政治、军事上的问题很多,但是宋朝整体的文明程度有了很好的提升,文明成果有很好的积累。所以客观地说,宋代,创造了包括生态文明、艺术文明等极其丰富的文明。
余秋雨
刚刚我讲了一句话“希望大家从狭隘的军事思维,扩大到整体文明思维。”这个意思我还要阐述几句。如果站在古代史官的立场上,雇用他们的朝廷兴衰是第一标准。因此,必定把军事胜败和宫闱争斗作为首要内容。但是,如果站在全球立场、现代立场来看,第一标准应该是文明的进退、民生的优劣。
只要认真研究中国科技史就会发现,宋代的科技创新能力超过其他很多朝代,涌现出了众多的科技成果,如、活字印刷等。农业耕作方法也有巨大的变化,南方大面积播种了耐旱的稻种,推广了稻、麦两种制。特别是商业,其发达程度可由张择端那幅不朽的写实场景画《清明上河图》来作证。
宋代的文化艺术更令人瞩目。我心中一直有一个象征性的图像唐代文化像一道壮丽的瀑布,而宋代文化则是承接这个瀑布的深潭。一切艺术门类到了宋代都臻于极致,我们现在各门类的收藏家如果弄到了宋代的一点文物,都会视作珍宝。就连被唐代写尽了的诗,也在宋代延续出陆游这样的高峰。当然,若要问宋代留在中华文化史上最重要的记忆,我想一定是宋词。
现在我们还是用对付唐诗的老办法,请大家从宏观回到微观,谈谈在自己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宋词。
刘璇
我喜欢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抒写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字字珠玑。还有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的句子,真是把汉语的魅力推到了顶峰。
王牧笛
还有《声声慢》啊,梁启超评价“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时说,那种茕独恓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的。
王安安
我喜欢苏东坡,觉得他的魅力就在于突然间的柔情。比如《江城子》里“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后,突然有一个明快的“小轩窗,正梳妆”,一种既强烈又和谐的旋律对比。苏东坡不仅有这些情感丰富的作品,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把人生置于“大空间”和“大时间”中,写出了一种天地间少有的壮美和豪迈。
欧阳霄
我对陆游印象最深。听他的《诉衷情》,句句刻骨铭心,最后是“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一读这八个字,那种无奈的悲愤,那种收复失土无望的心情,就能让我们感同身受。
吕帆
我更喜欢辛弃疾。他既有抑郁的气质,“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也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恣意。
余秋雨
秦观当然不错,但是谁让你们一口气排出了苏东坡、陆游、辛弃疾,这可把秦观狠狠地给比下去了。这几位,再加一个李清照,已经齐齐地把词的最高爵位占领了。
对我来说,“大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