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第110章(2 / 5)

古代群穿生活 寒小期 5895 字 2021-09-04

历史上第一支炭笔就这样做成了。

虽然还是没有铅笔那么棒,也没有配套的橡皮,就连纸张都是粗制滥造的,但还是让铅笔在古代流行了起来。

原因无他,便宜啊!

笔墨纸砚就算是最劣等的,那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不少穷苦书生,像江二郎最早启蒙的时候,就是用树枝在沙盘上写字的,直到慢慢读出来了,才改用文房四宝的。

而且,炭笔除了能用来写字之外,还能用来画图、做记号。反正帮赵闰土干活的那个老木匠,就深深的迷恋上了这种炭笔,走哪儿都揣上一支,需要在木头上做记号时,就掏出来划拉一下,要多方便有多方便。

还有配合着教辅书一起出售的、教师专用的劣质红笔,由尤神婆做设计绘画制作出来的幼儿识字画报以及识字卡片等等……

各类东西都太多了,而且隔三差五的就有新的创意。

赵家名下的连锁教辅书铺,那叫一个生意兴隆。

再加上顺带送的书信,以及赵闰土还准备继续发展下去,毕竟镇上的读书人是少,但房租也便宜啊。书铺压根就不需要多大的地盘,甚至连地段都不用那么讲究。就找个生源不错的私塾学堂,在隔壁盘个民居都成,稍稍收拾收拾,再多弄几个顶天立地的大书架,不就齐活了?

这样一来,就能帮更多的送书信了,搞不好将来就能发展成古代版的顺丰快递呢!

仔细想想也是有道理的,眼下因为只是顺带的业务,除非是像赵桂枝这种关系户,普通人是只能寄信收信,却不能寄包裹的。但若是再继续发展下去,谁知道会变成啥样儿呢?

哪怕做不到现代的那个速度,但有朝廷驿站这个同行衬托的,他们完全可以走慢递收高昂的费用,怎么就不成呢?横竖这年头的人工费那么便宜。

……

托顺风书信的福,等到了下一旬,赵桂枝写的书信就到了孝义镇。

第一个拿到信的人是江三郎。

那是肯定的,他就是负责顺风驿站的,又是书铺的掌柜,又兼职收信寄信,周生生还特别允许他帮人代笔写信。当然,因为代笔的钱全数归他,所以这需要的笔墨信纸信封,就需要他个人掏钱了。

别看三郎平常蠢得很,在这种事情上倒是不糊涂。

让他代笔写信费用是很低廉的,一封信只收两文钱,这可是比普通街上代笔的要便宜太多了,人家起码也是五文钱起步,具体看写多少收费的。

但三郎有个要求,让他写信就必须从书铺里买信纸信封,笔墨的钱就不必了,他买了最便宜的成品墨汁,那成色是真的不好,但写信啊,又不是做文章,讲究那么多干啥?

如此一来,他赚到了额外的润笔费,书铺里的生意也因为他的缘故,变得越来越好了。本来只做读书人的生意,眼下不识字的人也会去铺子里买信纸信封,一下子就扩大了客户群。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

三郎的字在极短的时间内,有了极大的进步。

没办法啊,他天天写信啊!就算写信只会用到常用的字,但字的比划不就那么多?一通百通的。

这么算下来,他是非但没亏还赚翻了。

对了,他的名声也因此好了起来。镇上的大娘婶子们可喜欢他了,纷纷要给他做媒,得知他已经定亲了,年底就要成亲,还分外遗憾。

是的,三郎已经过了小定大定,之所以没有立刻成亲,一则是因为秋收后没几个合心意的好日子,二则就是他二哥二嫂还在府城呢!

想着他们年前应该会回来的,江母跟黄家那头商量着,将日子定在了正月初五。

这个日子相当得不错,而且到时候大家伙儿都有空,正好过年前把人迎进门,新年新气象。

对于三郎的未婚妻黄家那头来说,这个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