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背井离乡(6 / 6)

往关东的龙江号汉耀货轮。

8000吨级别的货轮,打从见面,就震慑着陈六子这个小小的心灵。乖乖,怪不的朱家豪气的让锁子叔一起去关东,这是多么大的产业才能养的起这么巨大的货轮啊。

而且听说这样的货轮朱家有五艘!五艘啊!要是全部用来趸布,他们通和染坊染的布染个十几年,才能装一船吧。而这次据说是执行关东总督公务的三艘,在青岛至旅顺的路途上分批的总共走了6趟了,这是第七趟,朱家这是打算从齐鲁运多少人回去?

正这样想着,陈六子的干爹周常青吊起了书袋。

“六子,你知道这背井离乡的井是什么意思吗?”周常青在上船之后,临到了离开,心里不免有些不舍的,望着远处的这一片土地。

“就是井水呗!”陈六子说道。

“对,但这井是村口乡民们公用的一口水源。”背井离乡,井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周常青的目光深邃,听着不断鸣响着的汽笛,不放心的朝着身边的媳妇问道。“东西没丢吧!”

“没丢!我装着呢!”周魏氏显然没有那么伤心,她唯一的亲人在关东,她巴不得赶紧走呢,更是从行礼里拿出一个小包裹,递给周常青:“你自己看着吧,我估摸着路上你看不到它,还得问我!”

周常青拿着小包裹又说了起来:“六子,你不是好听书吗?《西游记》里皇帝给玄奘装了什么?”

“我……我最爱听朱元璋打天下的故事。”

“皇帝给了玄奘一抔土,宁念本乡一捻土,莫年他乡万两金啊。”周常青说完倒是自嘲的先笑了笑。自己还给干儿讲道理呢,但是自己向着关东蹦跶,不就是为了所谓的“万两金”吗?

我本一俗人,宁要学圣贤!

不过随着货轮启动的汽笛,周常青依旧拿着小包裹深深的闻了一下,这是乡土的味道。

而打从今天起,他,不,他们!船上近3万的齐鲁人,就算是背井离乡了,远赴关东了。

不过比起自怨自艾的周常青,船上的众人虽然有些拥挤,但是前所未有的松了口气。汉耀商会保证了,到了关东,到了黑省,马上组织开展农作物的抢种,他们的好日子,在汉耀商会的保证下,应该是要来了……

------题外话------

推了一波陈六子的年龄,五四是在1919年发生的,姑且认定此时的他25岁。11年前进的周家,也就是14岁,此时是15岁。

周掌柜的名字我是真没找到,自己编了个,老爷们神通广大,如果能找到,我就改改。

老爷们也别怪我又乱入了个影视剧,感谢书友epicheros的建议。主要我最近也看了一遍《大染坊》觉得陈寿亭对汉耀还是挺重要的,我最近看电视剧的时候就在想,如果给这位商人一个更好的踏板,是不是会更有意思呢?都是影视,不怕是历史人物,倒是可以用。

一个天生的商人之于汉耀,犹如刘备和关二爷结拜,三爷喊一声“俺也一样!”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