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
广州的商贩对于锤匪是热烈欢迎的,废除了苛捐杂税。
佃农以及奴仆对锤匪也是欢迎的,有了自己可以租种的田地,还能让他们十年后购买。
唯一不高兴的便是士绅,因为锤匪不是在割他们身上的肉,而是在要他们的命。
幸运的还能跑,运气没那么好的,在经过百姓审判之后,脑袋全都挂在了城门楼子上。
锤匪在广州施行的仁政被传播开来后,周边的贫苦百姓日夜盼望着王师能够早到。
更多的士绅开始把圈养的海盗叫回来,保护挣下的财富。
许多海盗都是上了岸就是有身份的人,多是士绅在背后支撑的。
官府越实行海禁,他们就越能赚钱。
这些人才是最不愿意让别人也来分一杯羹的人。
故而朝廷一旦有开海的声音,便会遭到一大群人的反对,除了少部分脑瓜子不好使被人当枪用的之外,大多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远在广东发生的事,在小范围的传播,根本就不可能迅速传到外面。
辽东的皇太极也没有闲着,在他布置清兵于义州筑城屯驻的时候,张存仁再次献上了夺取锦州的计策。
作为祖大寿的副将,他一心想要把祖大寿拉下水。
凭什么你跑了,让我们当汉奸?
要当就一起当,甭想跑。
张存仁希望皇太极能够以屯种为主,但是要率精锐士卒直抵锦州,在号召蒙古人前来。
同时要俘虏大批辽人,利用他们当间谍,散播我大清招抚的政策。
张存仁相信以清军的待遇绝对吊打明军,纵然是关宁军也比不上。
因为他就是关宁军出身。
张存仁对辽东战事的分析和建议,让皇太极极为满意,坚定了夺取锦州的信念。
皇太极在围城之前,亲自到锦州去视察,顺便又写了封招降信,劝祖大寿赶快投降。
即使皇太极知道是无用功,但是都到了鱼塘,不甩两杆子是说不过去的。
皇太极在写招降信之前,许多关宁军旧人也连续不断的给他写信,但祖大寿一封信都没有回复过。
属实是已读不回的好习惯。
这一次祖大寿对于皇太极情深意切的招降信,倒是颇为不屑。
这次皇帝不知道发了什么疯,或者说底下的官员也好像是吃错药了。
从天津运到辽东的米豆损耗极小,可谓是这么多年头一次了。
祖大寿甚至怀疑是不是这帮孙子忘记漂没了。
洪承畴总督辽东要与清军对战的事,祖大寿是知道的。
这洪承畴已经超过杨嗣昌成为崇祯心中的第一文臣了吗?
但是那帮臣子是怎么都站在洪承畴后面,帮他好好做事的这件事,着实让祖大寿想不明白。
大明已经孱弱到根本就无力阻挡中原的流寇,更是坐视锤匪贺今朝占据三省,而毫无收复之意。
就如同他们想要与关外的清军对抗一样,有心无力。
早干什么去了?
祖大寿觉得要是那些臣子以前也能像这次不层层漂没,让他养活更多的关宁精锐。
皇太极他还有称帝的机会吗?
甚至祖大寿都不觉得皇太极有越过蒙古进入长城,数次劫掠内陆的机会。
现在看样子朝廷要拼死一击了,祖大寿认为希望不大。
只要保住宁锦防线不失就已经非常成功了。
“舅舅,无论是皇帝还是朝臣,这次都不正常。”
常年在关宁军高层厮混的吴三桂,都觉得十分的不正常。
“事出反常必有妖。”祖大寿把皇太极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