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八章 三监之乱(2 / 3)

残袍 风御九秋 3311 字 2023-01-10

在世的时候封他为方伯诸侯,有自己的地盘却仍在朝廷任职,用清朝的话说叫辅政大臣,用现在的话说叫兼大省省长,这样的角色还有一个,就是周武王的四弟姬旦,周武王是老二,老二死了以后,老三和老四都是辅政大臣,但是老三的封地在河南,他不能一直在中央呆着,总得隔三差五的回封地看看。而老四的封地就在陕西,他能一天到晚的陪着小皇帝,左真人,周成王那时候多大?”金龟子话说到一半转头看向左登峰。

“登基的时候好像是十三岁。”左登峰想了想出言回答。

“还是左真人记得清楚,大家想,小皇帝才十三岁,肯定是谁在他身边时间长他就喜欢谁,时间一长,小皇帝就跟老四姬旦走的近了,姬旦大家可能不熟悉,就是很有名的周公旦,周公旦趁机把持了朝政,老三姬鲜发现苗头不对,就联合封地跟他相邻的老五以及武庚共同起兵讨伐周公旦,结果兵败,这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三监之乱。接下来就是我猜的了,姬鲜当时权力很大,而且是东部的方伯,他总有机会接触修道中人,修道中人在他有难的时候帮助了他,将他和族人带到了这里避难,于是姬鲜的族人就在祖庙里为那个帮助过他们的修行中人加了生炉。”金龟子说出了自己的分析。

金龟子的分析换来了在场众人敬佩的目光,此人的分析能力略有不足,但是知道历史上的大事件,所以令这些应该懂历史却偏偏不懂历史的年轻人大为敬佩。

“左真人,我也只是猜测,有不对的地方请您多指教。”金龟子见左登峰面无表情,以为抢了左登峰的风头,左登峰心中不悦。

“你分析的还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你想过没有,修行中人要救一个人没问题,要救姬鲜全族似乎不太可能。”左登峰出言说道。

“您的意思是?”金龟子出言发问。

“按照这座城池的规模来看,当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至少也有两三千人,即便是来到这里之后繁育了一些,当初来到这里的人也不在少数,如果没有周朝的许可,他们举家带口的绝对出不了国境。我同意你前半截分析,但是你说是修道中人救了姬鲜我认为不全对,救他们的人能知道这么一处位置,肯定有一定的修为,但最重要的是这个人在周朝应该位高权重,能够光明正大的救下这些人。”左登峰平静的说道。

“姜子牙?!”金龟子在第一时间想到了答案,其实答案也不难猜,两者兼备的人只有姜子牙。

“对,据我所知姜子牙与周公旦的关系并不好,死后并没有按照周天子的要求回周国安葬,而是自己选择了墓地。由此可见周公旦当年的所作所为是激起了公愤的,姬鲜和他的五弟姬度是姬家自己人,所以他们选择的方式更极端一点,姜子牙虽然也不满周公旦的作法,但他年纪大了,还是外姓人,便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在姬鲜和姬度兵败以后,姜子牙便设法保住了他们,并将他们送到了这里。”左登峰说出了自己的分析。

“左真人,你怎么知道姜子牙没回周朝安葬?”大头终究是年轻人,按捺不住好奇心。

“因为姜子牙的坟是我挖的。”左登峰微笑开口。

此语一处,一片‘啊’声。

“左真人,姜子牙为什么要保他们?”金龟子更关心左登峰推断的依据。

“问的好,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我感觉姜子牙之所以要保他们有两个可能,一是顾念旧情,姜子牙是文王时期的老臣,即便辅佐武王也是为了报答文王的知遇之恩,也就是说跟姜子牙感情最深的还是文王,而姬发,姬鲜,姬旦,姬度等人都是文王的儿子,在姜子牙眼里这些人都是文王的血脉,他不希望这些人自相残杀,所以才设法保住了谋反的老三和老五。”

“士为知己者死,姜子牙和诸葛亮都是此辈翘楚。”金龟子接口说道。

“还有另外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