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漏:第七十三章 兴亡皆是百姓苦,何不窥盛世(1 / 2)

吴溥抬起手,又放下。  一句“有伤在身不宜疾行”,到了咽喉又吞了回去,望着奔出院门就开始捂着胸口的黄昏喟叹一声,何苦呢。  你不欠朱棣的啊。  君子非礼勿听。  吴溥是个君子,自然不会躲在墙角偷听谈话,可昨夜长街奔马案,死伤十余,还涉及到他最青睐的晚辈黄昏,更有他亲生儿子,由不得他做一回小人。  走入房门,坐下,望着许吟。  许吟有愧,不敢回看,只是侧首望窗外春光灿烂,心间却是乌云绵绵,黯然道“与弼是个好孩子。”  吴溥颔首,“我教的。”  能不好?  许吟又道“他的伤没事吧?”  昨日为了从奔马之下救出黄昏和吴与弼,许吟长枪横扫在黄昏背上,落地之时吴与弼在下,当了一回肉垫。  受伤不轻。  也幸亏如此,不然黄昏的伤势将会更重。  吴溥又颔首,“还好。”  语气很淡。  但越是如此,许吟的心便越是愧疚。  吴溥的目光落在出鞘的长剑上,许久,有感而发,“关山五十州,男儿带吴钩,人间万万里,侠情千千秋。许吟,你欲与长铗独去乎?”  长铗,剑也。  这一首随口而来的不算严谨的小诗,先说男儿壮志,带吴钩而卫山河,怀侠情而平人间不平事,最后用一句话质问许吟,你要和长铗一起离开这人间,辜负一身才华么。  很读书人的说辞。  许吟唇角浮起苦笑,“事已至此,我还能怎样。”  吴溥沉默。  此事不能论对错。  景清做到了无数人做不到的事情,朱棣入主应天之后,像景清这样的读书人很多,但愿意、又敢这么做的,能有几人?  自己就做不到。  但景清该死,为一己之心,竟丧心病狂的长街纵马致无辜枉死者众。  说道“黄昏临走前那一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我觉得甚好,许吟,你可曾自诩侠义?”  许吟苦笑,“我本侠客行。”  许吟本起于江湖,后入军伍,被徐辉祖赏识,靖难之后,徐辉祖知道朱棣会清算,所以提前让许吟回徐府当徐妙锦的护卫。  徐辉祖不笨。  有姐姐徐皇后在,徐家的人一个都不会死,但许吟留在军伍,再无前途。  又补充道“我所做之事,不是为国为民?”  难道不是侠之大者?  吴溥起身,推开窗户,让春光肆无忌惮的照射进房内,眯缝着眼盯着窗外的新柳,感受着街上的熙攘声,轻声叹道“你看看这应天繁华,这泱泱黎民,可曾需要建文皇帝再起一场兵锋?兴亡皆是百姓苦,可家国动荡之苦,无人愿再承之。”  宁受苛捐杂税,不承荒烟蔓草。  须知当下,已是盛世可窥啊!  转身看向许吟,“大明内忧不断,外患蒙古帖木儿虎视眈眈,若是再来一场波及全国的复辟之战,百姓又将生灵涂炭,许吟,这是为国为民?”  许吟语结。  他连黄昏这个假读书人都说不过,何况吴溥这个真正的读书人。  吴溥上前,将长剑归鞘,递给许吟,拍了拍他肩头,“与弼也醒来了,他让我来谢谢你。”  说完出门,留给他空间自我审视。  许吟本质不坏。  吴与弼醒来后说过,是许吟救的他和黄昏,按照刚才在门边听到的事情推断,景清是真的想杀黄昏,这件事瞒着许吟。  而许吟不知何故又恰好遇见——想来应是徐妙锦吩咐他保护黄昏。  所以他明知是景清的计划,还是出手了。  黄昏跑出院门,发现自己这伤后的身体根本跑不拢紫禁城就要跪,可吴溥家没马——封建王朝,一匹马就是一辆车。  贵着呐。  但隔壁胡广家里有马。  问题来了。  黄昏不是套马杆的汉子,不会骑马。  站在门口茫然四顾。  看着天穹春日,估摸着时辰,心中焦急万分,时间不等人,若是再这么拖延下去,天下没人阻挡得了那件事的发生。  不论景清成功与否,都是最坏的结果。  吴溥走了出来,“怎么了?”  黄昏苦笑,“需要一辆马车。”  可一时之间去哪里找马车,马是小车,马车就是豪车,这里虽然是京畿,豪车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