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节火焰山(1)(1 / 2)

我们又继续骑着高头骆驼,一路马不停蹄的在大漠黄沙中向前面狂奔而去,突然我们大家都呆住了,呆若木鸡,目瞪口呆,被眼前的壮观的景色给吸引住了,只见烈日当空,骄阳似火,而眼前的那片呈现出梦幻般色彩的赤褐色的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的赤红色砂、砾岩和泥岩组成山体在烈日照射下,砂岩灼灼闪光,红光四射,那些炽热的气流翻滚上升,就像烈焰熊熊,火舌撩天,当地人称它为克孜勒塔格,意即红山。隋唐时期曾叫它为赤石山。唐人以其炎热曾名为火山。现在称它为火焰山,只见火焰山山体沟壑林立,曲折雄浑,寸草不生。裸露的表层在太阳烘烤下温度可达五六十度,热浪翻滚,使人透不过气来。由于地层堆积比较水平,加上岩层软硬相间,在经年雨水侵蚀下,顺坡形成一条条沟壑万千。山体侵蚀下来的物质,在山麓前形成红色的洪积扇裙,扇裙前缘在干旱环境的鬼斧神工下又形成无数土红色的多边形龟裂,格外引人瞩目,与众不同,独树一帜。那重峦叠嶂、连绵起伏的山势,纵横交错、蜿蜒曲折的褶皱,在阳光的直射下,热浪滚滚,云雾缭绕,那赭红色的山峰就像熊熊烈焰在燃烧,所以火焰山又被叫做飞腾的火龙。而且据说这片火焰山曾是一片栩栩如生的火海,甚至连史书上都有记载。如王延德的《高昌行记》说,北庭北山(即火焰山),山中常有烟气涌起,而无云雾。至夕火焰若炬火,照见禽鼠皆赤。而当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第一次经过火焰山的时候,曾作诗《经火山》如下“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可见火势凶猛,热浪袭人。

所以大家走到这里,都情不自禁的感到心急火燎,热气腾腾的感觉,浑身酷热难当,汗流浃背,一股一股的热浪接连不断,层出不穷的扑面而来,如同深陷滚烫的火炉一般,周身犹如炭火炙烤,淋漓大汗源源不断的冒出来,大家都不约而同的开始擦拭脸上的汗珠,特别是段公子被那热浪一烤,显得更加面白唇红,细皮嫩肉,玉树临风,风度翩翩,让我不由自主的心驰神往,怦然心动,感觉到更加热气腾腾,热血沸腾之感,所以也无心多看,那些高头的骆驼们也口干舌燥,烦躁不安,开始不断的用宽大而绵长的大舌头舔舐干裂的嘴唇起来,我们赶紧停下脚步,补给水源。

只见火焰山绵绵不绝,大约绵延100多公里,最宽处达10公里,海拔500米左右,主峰海拔8317米。火焰山童山秃岭,寸草不生,飞鸟匿踪。每当盛夏,故又名火焰山。查了下百度,原来火焰山是中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气温高达摄氏478度,地表最高温度高达摄氏70度以上,沙窝里可烤熟鸡蛋。吐鲁番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超过35c以上的日数却在100天以上,即使38c以上的酷热天气也有38日之多。多年测得的绝对最高气温为496c,而地表温度能达到833c,是名符其实的“中国热极”。火洲多年平均降水只有16毫米,夏季占一半,而托克逊年降水量只有59毫米,终年不雨或雨而未觉亦不足为奇,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干极”。火焰山为天山支脉之一,形成于五、六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千万年间,地壳横向运动时留下的无数条褶皱带和大自然的风蚀雨剥,形成了火焰山起伏的山势和纵横的沟壑。山区气温夏季可达47c,太阳直射处,可达80c,沙面上甚至可以直接不费吹灰之力点烤熟鸡蛋。

曾吕恍然大悟的说“原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火焰山呀,《山海经》中将其称之为炎火之山,百闻不如一见,今天见到了它的庐山真面目真是大为震撼呀,哇,好大一片红色的山脉,真是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红的土地呀,真是如同一堆栩栩如生的火焰呀,这个名字取得真好,真是名副其实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