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日本战役,在西方国家诧异的眼神里,周浩立马就对自己的军队展开了大裁军。
周浩的目标是在一年之内,将目前六百万的野战部队缩编到四百万。
西方国家被周浩所部强大的战斗力给吓得集体失声。
同时,西方国家也很清楚。
周浩所部的周边国家,已经被周浩强大的实力,吓得不敢有什么不该有的想法。
实力强大的苏俄都规规矩矩的发展起轻工业,要在搞好民生方面和周浩所部对抗。
在南亚方面,曾经的南亚小霸王印度,在经历国防军几次毒打之后,也彻底变成了乖宝宝。
就连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军事冲突,也变得平和了不少。
双方都在尽量我们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
这个时候,最郁闷的估计也要数巴基斯坦了。
作为周浩曾经的铁杆盟友,在这次米国主导的七路围攻战之中,巴基斯坦居然放弃周浩,转而投入了西方阵营。
这一番操作不仅让周浩等人迷惑,甚至连当时的西方各国都想不明白。
毕竟,大战尚未开启,巴基斯坦作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周浩也没有强迫死站队,他只需要做好自己即可。
没有想到的是,巴基斯坦的领导人居然一点都经不住诱惑。
或者可以说,他们根本就是在等待西方世界给他们一个机会,一个投入西方世界怀抱的机会。
这样的抉择在当时,大家都想不明白。
只不过,在后来周浩倒是想明白了。
他们的这些领导人都是在英国接受了英国传统精英教育的。
他们的内心想当然地向着西方世界。
想明白这一点的周浩,除了长叹一口气,也没有多余的动作。
毕竟,这些都是人家的选择。
只不过,巴基斯坦想要再度获得他周浩的好处,那就没有这么简单了。
在这之前,周浩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将工业基础几乎可以说是一穷二白的巴基斯坦建立起了基本完善的工业体系。
或许,也正是巴基斯坦的这些工业体系,让他们的领导人认为他们已经不需要华夏的援助了。
以他们现在的能力,完全可以在西方世界混得风生水起。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大战过后的米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米国也在进行国际战略的收缩,同时米国经过研究,发现华夏在巴基斯坦投入的东西太多,他们能够投入的东西与之相比就太拿不出手。
而出手如此阔绰的华夏,巴基斯坦说背离就背离,米国也担心他们的投入会打水漂。
于是,当巴方再次找到米国,希望米国能够兑现当初的承诺时,米国人直接给他们玩起了失踪。
后知后觉的巴方总理米沙夫这个时候才反应过来,自己成了西方世界对付华夏的一颗棋子。
而这个时候,巴方工业部长巴拉克再度向米沙夫反应,华夏援建的众多项目,因为当初米沙夫的一再坚持,驱逐了华夏工程技术人员,而导致这些重大项目直接陷入了停摆。
这个时候,米沙夫才反应过来,巴方如今的一切几乎都可以说是周浩给予的。
而直接驱逐对方工程技术人员的做法,显然是惹怒了周浩。
想要回到从前的状态,很明显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尽管大战胜利后周浩,根本就不再担心米沙夫会带着巴国彻底倒入西方阵营。
周浩还是同意了继续在巴国的那些项目,只不过那些项目也从之前的无偿支援变成了有偿的技术转让。
这一切都从政治行动变成了单纯的经济行动。
知道自己理亏巴方,也只能咽下这枚苦果,同时内心也无比的庆幸,如果华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