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2 / 3)

他们更是倍感欣慰。

看到两位老人有些拘偻的身躯,老三叔也是有些伤感,说道:

“爹,娘,要不你们跟我们去县城住吧,县里面靠医院近,有什么头疼脑热的看病也方便”。

“是呀,爷爷奶奶,跟我们一起去县城吧”,谭震也跟着说道。

爷爷摸了摸谭华的小脸,笑着说道:

“算啦,你们有这份孝心我就知足了,叶落归根,老鸟归巢,我也活不了几年了,县城太远,我年纪大了,经不住折腾,就不去凑那个热闹了”。

谭华扬着小脸,说道:

“爷爷,你说什么呢,你还没看见我们娶媳妇呢?”

“好好,我一定好好活着,等你娶了媳妇再闭眼,哈哈…”。

爷爷听了谭华的话也是乐了,哈哈大笑起来。

谭震看着白发苍苍的两位老人,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这是两位伟大的老人,他们孕育了十一位子女,并且把他们都抚养成人。

可以说,他们为了养活这些孩子,付出了很多很多…

那两双瘦骨嶙峋的双手,就是一个时代的烙印。

那是一双怎么样的手呀,布满老茧的手上都是粗糙的皮肤。

青筋显现的手掌到处是裂口,露出里面鲜红的血管。

每一次对它的抚摸,都能感觉到它的疼痛,看的谭震很是心酸。

“爹…娘…你们还是再考虑考虑,跟我一起去县城吧”。

老三叔还想再做一次努力。

“你们走吧,有时间多回来看看,不要把老家给忘了,这里是你们的根…”。

爷爷摆了摆手,不再说话。

继续阅读

“哎…”

老三叔深深的叹了一口气,父亲还是老样子。

永远都是这么执拗,打他记事起就是这样。

按照爷爷的说法,金窝银窝,都不如自己的狗窝!

临走的时候,老三叔给爷爷拿了一千块钱。

不是他不愿多给,太多的话反而遭人惦记。

一千元在八十年代的农村算是很大一笔钱了。

就谭家所在的小岗村,能有千元存款的绝对是凤毛麟角。

老三叔给钱的时候,是背着二伯母给的。

他生怕二伯母知道了,打爷爷钱的主意。

他自小就生活在这个大家庭,自然知道自家二嫂的秉性。

可是他不知道的是,当他离开的时候,转角处闪过二伯母的身影。

那张阴鸷的脸上透着冷笑。

谭震就知道,爷爷的日子只怕不会好过了。

爷爷奶奶现在跟着二伯家住。

本来四兄弟是采取轮流赡养的办法。

后来谭震一家搬去了县城,四叔家又因为房子的问题无法居住。

也只有大伯和二伯家都建了新房,居住条件比较宽裕。

所以居住一般都是在大伯和二伯家轮换。

老三叔每年拿出一笔钱补贴他们,四叔则是补贴粮食。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何况像老三叔这种兄妹众多的农村家庭。

赡养老人本来是子女应尽的义务。

可是真正尽心尽力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呢?

在他们四兄弟中,大伯性格暴躁。

又因为在煤炭公司上班吃“国家粮”,家境比较宽裕。

有些瞧不上其他几个兄弟。

二伯性格阴鸷,平时不怎么说话。

谭震以前在家乡的时候都很少去他家玩。

就是觉得他家的气氛太过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