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见,遇之则晚矣!”
“汝莫非畏敌?”
“休得胡言,本王为帅,汝等当谨遵军令。…若汝等不听帅令,…本王定当军法论处!”
项声沉下脸来,所言掷地有声,桓楚即刻缄默。
桓楚安静下来,龙苴则面露鄙夷之色。
“九江王,既已大胜,当乘胜追击。……当下半途而废,……岂非徒劳无功之举?”
项声凝视龙苴,他扬起马鞭指向身后。
“此五万骑兵皆为吾大楚之精锐,……若尽数折损于此,……本王有何颜面去见陛下?”
“九江王,攻克漠北王庭,……吾等岂非立下大功?”
“……大功?哼,大功虽好,然吾等已迷失方向!”
“不妨增派兵力侦察,毕竟,……吾等至此实属不易!”
“休要多言,待本王回去,必将钱财、美人、功劳尽皆赐予汝等,但若汝等再不听从军令,休怪本王无情!”
项声撂下狠话,龙苴、桓楚便不再多言。
实际上,二人内心对项声甚是敬重。
他虽是楚国皇族,却也是最为谦逊的皇亲国戚。
平素里,不仅主动推让功勋,对待他人亦是宽厚有加。
念及项声的种种好处,二人旋即随项声开始撤退。
撤退途中,项声并未选择原路折返。
他深知,来时所留痕迹过于明显,原路返回并非上策。
顺着太阳的方向,他们一路西行数百里,最终方才决定向南撤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后面精彩内容!
——————
项声这边已然开始撤退,中路三十万楚军亦已固守邯郸多日。
数日过去,斥候虽未探得匈奴主力所在,但项羽却不敢有丝毫松懈。
在后世的记忆中,那冒顿与自己一般,皆偏好一战定胜负。
据历史记载,刘邦夺得天下后,因匈奴屡屡犯境,遂决定御驾亲征。
然而,由于轻敌冒进,刘邦被匈奴四十万骑兵围困于白登山。
被困七昼夜后,史书记载,刘邦虽靠陈平之计贿赂了冒顿的阏氏得以脱困,但其中真相已难以考证。
毕竟,史书向来是由成功者书写。
不过,自白登之围后的七十年间,汉朝所受之屈辱,足见此役对汉国影响深远。
深知冒顿的行事风格,项羽始终保持警觉,他深知,不露破绽方为最强之应对之策。
……………
待到中秋时节,苦苦等待的项羽终于盼来了期待已久的消息。
此好消息乃是,项声已顺利返回大月氏。
伴随此消息而来的,还有一个坏消息。
因匈奴主力全力压向大月氏方向,为保存实力,项声未经请示便擅自下令撤军。
对于这种未作抵抗便主动放弃大月氏的行为,项羽非但没有责备,反而连声称赞。
在项羽的印象中,项声虽为人低调,但没想到他竟如此识大体。
不与敌人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还能完好地保存实力,实乃难得的帅才。
根据项声送来的消息,项羽确定了匈奴主力的去向。
至此,他当机立断,命项庄、田横各率十万雄师,责令其攻占代县和蓟城。
继而,此处并无匈奴主力,两路楚军亦是顺利收复两地。
楚军成功收复赵、代、燕三地后,随着北方渐入寒冬,楚国与匈奴人的首战亦终告一段落。
此役中,楚军兵力未损,成功收复了之前汉国丢失的土地。
楚国统一大业完成后,项声留钟离昧镇守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