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螟蛉之子】(2 / 3)

九锡 上汤豆苗 1648 字 4个月前

升自己。”

姚崇感慨道:“你太谦虚了。军中年轻人不知凡几,又有几位能像陆沉那样出类拔萃?且不说旁人,萧大都督的次子家学渊源少年从军,如今还只是广陵军的副指挥使,而陆沉在此战过后必然可以独领一军。放眼大齐数十万边军,能够在弱冠之年做到这一步的年轻人可谓独他一人。”

陆通心中悄然一动。

所谓听话听音,姚崇这连番称赞肯定藏着几分深意。

当父夸子乃是人之常情,可是以姚崇的身份和地位,没有任何必要刻意吹捧陆通的教子有方。若是他想拉近距离折节下交,几句夸赞便也足够,何须像现在这样浓墨重彩连篇累牍。

仿佛坐在他面前的不是一州富商,而是朝堂之上宰相一级的大人物。

“方伯大人拳拳爱护之意,草民代犬子谢过,只是他委实当不起这般赞誉。”

陆通面色沉稳地一言带过。

姚崇淡淡一笑,眼见火候未至,便岔开话题道:“今日请贤弟过来,一是有段时间未曾见面,刚好得知你到了泰兴府。二是陆家商号先前出力甚多,我要代表淮州刺史府向伱当面致谢。”

陆通不急不缓地说道:“大人言重了,为北伐出力乃是陆家应尽的职责,岂能居功?其实草民本有拜望大人之意,想到最近是北伐的关键时期,大人肯定公务繁忙,因此不敢上门叨扰。”

“这话却是见外了,往后你若有空闲可多来泰兴走走。”

姚崇今天做足了礼贤下士的姿态,旋即继续先前的话题:“至于这第三个原因,是我前段时间偶然听闻,陆贤弟原先有过从军的经历?”

陆通神色不变,心中却哂笑一声,淡然颔首道:“不瞒方伯大人,草民年轻时确实有过一段行伍经历。惭愧啊,草民不通武艺且不谙军事,没多久便被主官从军中赶了出来,最后不得不接手家中基业操持商贾之道。”

“此事是福非祸。”

姚崇神色温和,继而道:“倘若陆贤弟没有离开行伍,又怎会有今天家资丰厚而且忠耿为国的陆氏义商?再者,陆贤弟自身虽不在军中,却也培养出陆沉这孩子,如今他在军中屡立功勋,未尝不能佐证你的能力,足以说明当初让你退出军中的主将无识人之能。”

陆通没有接过这个话头,只是恭敬地微笑着。

姚崇状若无意地问道:“话说回来,不知陆贤弟当初是在军中何处任职?”

当他问出这句话后,陆通心里便豁然开朗。

他故意皱眉思索片刻,然后惭愧地说道:“年岁久远,故而一时想不起来,还望大人见谅。草民于元康元年三月从军,元康二年春天便被清退,还记得当时是灵州长山军,驻地在如今伪燕的渭南路境内。长山军的建制早已取消,当年那位将草民清退的将官名叫韩柏春,不知大人有没有听说过?”

“未曾听说。”

姚崇微微一笑,心中却有些烦闷。

按理来说,陆通的从军经历肯定会有存档,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当初元嘉之变过后,李端在永嘉城匆忙登基,北边一部分门阀权贵仓皇南渡,谁还理会河洛城里各部衙的卷宗文档?

一二十年过去,上哪里去找当初的记载?

虽说当年的人还没有死完,真想追查陆通的履历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但最多也就是确认一个大概。

如果按照左相的吩咐,要将陆通和当年那位杨大帅联系起来,至少从眼下掌握的信息来看,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

姚崇从陆通的反应判断,他的讲述应该没有作假,然而灵州长山军在元嘉之变之前便已裁撤,那个韩柏春更是早就死在了战场上,谁能知道他为何要将陆通清退?谁又能断定这是出于杨光远的授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