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印联军完成对日寇第十九师团的合围后,立即以25磅炮展开持续猛烈的炮击。在炮火掩护下,华夏特遣师发起进攻。
廖军长仍延续其一贯的稳扎稳打作风,采取逐步推进的战术。一旦遭遇鬼子顽强抵抗,便迅速呼叫炮火覆盖,随后再协调战车协同清剿。
这一战术运用得当,廖军长在指挥过程中,实际上也为参战的各级指挥官呈现了一场生动的实战教学。毕竟,对一名指挥官而言,能够严格按照战术要求执行任务,已是合格的表现,而现实中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这一点。
得益于廖军长的稳健指挥,三天战事推进得扎实有序。鬼子抵抗异常顽强,即便处于明显劣势,仍步步为营、负隅顽抗。激战之后,除部分残兵选择投降外,其余悉数被歼。
相比之下,另一处包围圈内的战况则显得混乱许多。澳新联军在花旗炮兵掩护下发动冲锋,但各部之间衔接不畅,导致战线出现漏洞。
鬼子随即抓住这一机会,猛攻突出部,造成联军严重伤亡。直到坦克部队紧急前出支援,才勉强稳住阵脚。
三日后,该区域仍在激战。所幸廖军长所部已顺利歼灭第十九师团,并及时驰援。在两轮猛烈攻势之后,这股残敌终被歼灭。
至此,外围日寇第二十三师团、第一零三师团、第十九师团、战车第二师团及第五十八旅团已全部被肃清。
此时,第三十三师已与岩渊少将所率的海军陆战队展开激战。阿瑟将军命令骑兵第一师迅速侧翼包抄,意图以绝对优势兵力,在最短时间内歼灭这四千余名残敌。
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斗!花旗有八倍的兵力,二十倍的火力,这还没算坦克和飞机的加成。如此大的差距让胜利的天平毫无悬念地倾向花旗一方。尽管海军陆战队抵抗到了最后一刻,最终仍难逃全军覆没的命运。
战斗结束后,骑一师从日寇魔爪中,成功解救出五千余名被囚禁的桑托斯大学师生与工作人员。
从幸存教师泣血的叙述中,人们得以窥见陷落期间那触目惊心的真相:自知末路将至的鬼子,在最后的日子里陷入了疯狂的杀戮。
他们叫嚣着“我们死前,谁都别想活”,将避难所中数百名无辜民众纵火活活烧死;又在教室里一次性屠杀了155名手无寸铁的师生,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骤然陨落的生命与破碎的家庭。
阿瑟将军闻讯,立即向各部通电,敦促加紧攻势,并发表了那段后来广为流传的电台讲话:“我们来了,我们就在外面。”
这简短而有力的宣告,对当时马尼拉的百姓是一种鼓励。声波穿透战火与硝烟,为仍在黑暗中挣扎的人们,带去了生的希望。
随着第十一师投入战场,马尼拉战役正式拉开序幕。花旗三个师经过四昼夜激战,成功将岩渊少将率领的一万余名残敌分割包围。
此时,残存的鬼子主要固守在中央邮政局、市政厅、国会大楼及财政部大楼等几处核心建筑内。
然而,阿瑟将军并未兑现他保护平民的承诺。在近距离的炮火对射中,马尼拉大片的市区陷入火海。对无辜的百姓而言,他们不过是从鬼子屠杀的地狱,坠入了另一片由炮火构筑的地狱。
就在这片火海之上,阿瑟将军却发布公报宣称:“我军正在迅速肃清马尼拉之敌。”盟军高层纷纷发来贺电。事实证明,他更像一个精于辞令的政客,对这座城中数以万计消逝的平民生命并不在乎。
四天的战斗后虽名义上“占领”了马尼拉市区,但整场肃清战却持续了逾一个月。阿瑟拒绝了盟军的参与,其麾下部队在此战中的表现,也将此前观摩团所积累的战术光环击得粉碎。
在这场残酷的攻城战中,马尼拉四分之三的建筑被毁,花旗军队伤亡逾两万五千人,而平民的伤亡数字更是高达约十万之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