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轰炸计划(1 / 2)

战事胜利后,特遣军接替花旗防线,与三万余澳新联军一同驻防,与日寇第十四军残部形成对峙,战事转为战略僵持阶段。

尽管屡受重创,这支号尚武军团仍保有超过十万兵力,双方在漫长战线上摩擦不断,激战频发。

山城方面也借此大做文章,以“部队伤亡过大,亟需休整”为由,频繁轮换前线部队。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不过是将中央军嫡系调来换装、接收美援装备的借口。

这番操作,直叫各地军阀看得眼热,却又无可奈何。中央军的实力如雪球般越滚越大,他们除了干瞪眼,竟无计可施。

一个多月过去,日寇在全局战场上正逐渐衰弱。其他战区的国军也积极反攻,频传捷报,整体形势一片向好。

与此同时,太平洋上的花旗军队也传来捷报。硫磺岛,这个悬于大洋深处的火山岩礁,面积仅32平方公里,形似一只扭曲的饭勺。岛上遍布黑色的火山灰与硫磺喷气孔,淡水稀缺,蒸汽与二氧化硫混杂的毒雾弥漫,堪称生命禁区。

对于守岛的鬼子而言,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斗。飞机、舰船、兵员、物资无一充足,孤岛之上更无险可守。然而军令如山,即便明知是螳臂当车,也唯有死战一途。

花旗为此投入了庞大的快速航空母舰特混舰队,大小舰船合计达四百九十五艘!登陆部队更是精锐尽出,首批投入三个主力师,超过六万人。

而负责守卫的栗林忠道将军手中,仅有两万余人,且后援断绝。岛上饮水奇缺,粮食全赖储备,任谁看,这都是一个无解的死局。

但栗林将军硬是将这座孤岛打造成了加强版的“南天门”。作为守护本土的最后一道大门,硫磺岛已处在东瀛的海域之内,帝国海陆军却已无力支援,全赖栗林一手构筑的坑道地堡战术负隅顽抗。

这场原本预期数日便可结束的夺岛战,竟惨烈地持续了三十八天。花旗军先后投入九个师,甚至从本土增调三个师,累计动用兵力超过二十万!

最终,虽然守军被基本全歼,花旗也付出了近三万人伤亡的惨痛代价。在这片不足三十平方公里的焦土上,如此巨大的伤亡数字,冰冷地诉说着战役的残酷与疯狂。

战役结束后,各国齐聚克里米亚半岛展开新一轮会谈。席间各方陈词力争,为己方利益博弈交锋。所幸从整体来看,会议走向对华夏依然有利。

然而在公开场合之外,盟军两位主要领袖对他的提议并不认同。他们认为,要求驻军协助其进一步巩固内部权力的方案,并不符合盟军的整体战略。

盟军需要的,是一个团结稳定、能够亲西方的政权,用以在战后牵制毛熊的扩张,而非一个陷于内战泥潭、持续动荡的国度。

另一边,毛熊倒是在私下主动表示愿意提供支援,但条件苛刻:要求取得北方不冻港的使用权,并允许其驻军。

这使他再度陷入两难,如今他所面临的,是自辛亥以来前所未有的有利局面;若在此刻引狼入室、重走依赖外力的老路,必将招致无法承受的反噬。

好在正式会晤中,各国仍维持着表面上的和谐,共同商讨如何尽快结束战争。战事未歇,盟约犹存,各方都保持着必要的克制与礼节,维系着这来之不易的同盟体面。

会议结束后,各国按照既定目标展开行动。花旗参谋长在战略审议中,特别提到了华夏特遣军提交的那份战术分析报告。

报告中尖锐指出:仅在外围战场对日寇进行打击,难以遏制其疯狂行径;唯有将战火引向其本土,才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切肤之痛。

这一判断迅速赢得各方认同,并很快转化为具体部署。尤其在攻占硫磺岛之后,此前困扰盟军的诸多难题迎刃而解。

首先,P-51“野马”战斗机续航力有限的问题得到根本改善。以硫磺岛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