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坐在火堆旁,听老船工说起一千多年他们白家祖先的光辉事迹。
这一切要从长平之战说起。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国大将王龁攻韩,夺取上党,然后攻赵。
赵国大将廉颇在长平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空仓岭防线,第二道是丹河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百里石长城。三道防线东西数十里,星罗棋布,互相连接。秦军与赵军的第一次遭遇战,发生在第一道防线以西的山谷。混战中,秦军斩杀赵国前锋,突破空仓岭,攻占赵军前线重镇光狼城。
赵军于空仓岭陷落后,似乎曾作过加固南北两翼以钳制深入之敌的努力,所谓“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结果没有成功,“秦又攻其垒,……夺西垒壁”,终于空仓岭南北几十里防线西垒壁完全陷落。
秦军攻势锐不可当,赵军连战不利,损失很大。廉颇重新分析敌我态势,在看到地形因素不利于赵军,而秦国补给线远比赵军漫长,后勤保障比赵国困难,决心放弃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阵地,全军收缩至丹河以东第二道防线,构筑壁垒,决心以逸待劳,以图挫动秦军锐气,坚守待变。
从坚守的战术目的来看,廉颇是成功的,秦军无论怎么攻打都突破不了丹河防线,秦赵两军形成对峙局面,战争持续了三年,秦军损兵折将。
长平之战的第一个阶段,是相持三年的消耗战。《战国策·齐策二》载“秦攻赵长平,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战略相持赵国无法继续支撑下去,赵国的粮食产量只有秦国的三分之一,战争相持三年,二十万大军的巨额消耗使得赵国经济实力不济的弱点完全暴露,更急于结束战争。加之阏与之战,赵奢大败秦军,使得赵国心存侥幸心理,如果集中兵力决一死战,或许秦国并不是不能战胜,所以改变了坚守的策略,赵王用赵括替换了廉颇。其实“纸上谈兵”的赵括只是执行了赵王的旨意,换将是赵王主动和无奈的选择,是赵王冒险寻求战略大决战的想法的体现。
赵国更换主将对抗秦军的同时,秦昭襄王也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奔赴前线领军。
白起初领任时,始终攻不破赵军的防线,有种老鼠拉龟无从入手的感觉,心中烦闷。有一天,他上到前线视察地形,鼓舞士气,突听到有吼声如牛,很是奇怪,此地交战数年,庄稼牲畜早已绝迹,何来的耕牛?当下循声寻去,本来以为就在附近,可是向前走了几里路,始终未见到牛影。随行的卫兵说此处离赵军阵地已经很近,担心附近有埋伏,劝他回营,白起摆了摆手,刚转过一个弯,发现一小队赵兵围在小溪旁,而那惶急而响亮的吼声就来自小溪里。
赵军很快发秦军战将白起,纷纷操起长矛长戟围将过来,白起这边只有五人,而对方有十八人,但白起丝毫不惧,提一柄大刀奔杀将过去,随行卫兵也提长枪杀上。
狭路相逢,勇者胜。
经过一翻鏖战,白起凭借一己之力打败了敌人,赵军抛下十一具尸首落荒而逃,白起满身血污,有敌人的,也有自己的,他顾不得处理伤口,也不去追敌,他抛下大刀,在小溪中仔细寻找,发现四只血红色的金眼蛤蟆,但只一只还活着,发出吼声的正是这未死的小家伙。
蛤蟆受了伤,趴在溪边哀声叫唤,见到杀气腾腾的白起走近,突发人言,说你只要救我一命,我助你破了赵军继灭赵国,不过你一切须得听我的,并且在得胜后得把赵军全部杀光,。
白起很震惊,知这只血红蛤蟆是神物,认为是上天派它下来相助自己,当即将答应它的要求,小心翼翼捧起蛤蟆将带回军营养伤。后来,伤好的蛤蟆给白起献上妙计,白起一一照做。
秦军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白起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赵军吸引进秦军主力构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