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二十四、改元+王府的孩子们(3 / 4)

对,对方党羽提出的意见不管对错我都反对,自己党羽提出的意见不管对错都支持。

最奇葩的是这帮吵来吵去的大臣根本不懂治水!

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明白具体治水是怎么回事,反正就是站队,反正为反对而反对!

最终各种理由和方案奇葩到如天方夜谭,黄河越治越差,消耗大量国力还害得大量河北百姓家破人亡,数不清的人被坑死,活生生把一个强盛国家拖得疲敝不堪。

所以今天在朝堂上听到孟知叶为首的一干人等那种为反对而反对的论调,李星洲一下既感害怕,又感心惊,也下了杀心。

有一点苗头都不行!

就事论事,实践出真知,尊重客观事实是讨论事情的根本。

如果不就事论事来谈什么要尊重意见,言论自由,简直就是扯淡,完全冲着党争、站队去的,无法解决任何问题。

李星洲一路思来想去,想到一个办法,礼部那些老顽固或许冥顽不灵,可今年还有新人进入礼部,或许新人是个突破口。

不过他现在对礼部下手有忌惮,因为去年就有府中人悄悄向礼部告密,差点害了起芳。

可至今他依旧没查出到底谁告的密,这让他很难受,动作上也不能太大胆。

下午带着何芊到何府赴宴,回来之后何芊想去找阿娇他们打麻将,却被李星洲留下,干了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

第二天,他便找来包拯,和毛鸾,包拯此时因李星洲提携,加上自身能力不错,很得皇上信任,已是吏部判部事。毛鸾倒依旧是工部判部事。

六部中,兵部、户部因为枢密院和户部司、度支司、盐铁司的存在几乎等于被架空。

而吏部权力依旧很大,是实权部门,工部不受重视。

他请两人来,是想让他们做中间人,帮忙接触一下礼部新入职的官员。

王府可能又孟知叶、程禁等人的眼线,他不好直接出手。

包拯性子比较刚一些,见他用这样手段,有些蹙眉不绝,毛鸾马上答应了,如今讨好皇太孙的机会可不是谁都有的。

不过包拯也不是什么贞洁烈女,道德洁癖没那么大,犹豫再三还是答应下来。

有他们帮忙看着,李星洲放心一些。

年前,王府书院里的孩子们放假了,王府一下热闹起来,固封的孙子固祈,孙女固燕;季春生家的儿子季夏明,女儿季夏鲤,季夏玉;赵四家的小儿子赵普,严昆的孙儿严立等。

这些都算自家人,还有跟他关系比较好的皇家年轻人,堂哥李誉的儿子李思,康亲王地三十五个孩子李奇,第三十六个孩子李双等。

皇家的孩子毕竟耳濡目染,懂得多一些,小小年纪便知道讨好他了。

这些孩子经过几年的学习,差不多都有自己的长处,慢慢也有了方向和出路。

季夏明所有功课平平,但从小随父亲季春生习武,有一身好武艺,又识文断字,被李星洲带在身边作为亲兵。

李双年纪轻轻长得明眸皓齿,一看就是个小美人,对李星洲很崇拜,明明年纪小,可按照辈分,李星洲要叫她小姑

因为数学很好,经常跟在秋儿屁股后面跑,成了秋儿的得力小助手。以李双的年纪,在这个时代已经可以嫁人了,康亲王也为她安排过亲事。

不过小姑娘明显志不在此,年纪轻轻结婚然后相夫教子只会毁了她,李星洲出面压下此事,给李双自由跟着秋儿学习的环境。

李奇则是荀子的忠实粉丝,痴迷于探求荀子所说的天地间规律,慢慢对物理、化学越来越感兴趣,经常缠着李星洲问一些问题,有时把他这半吊子的水平也问得哑口无言,不知如何作答。

固祈则因为耳濡目染接过他爷爷的班,开始慢慢掌管王府的酿酒厂。

季夏玉喜欢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