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零五七章:你不懂天才(1 / 3)

(新书启航,请喜欢本书的朋友们,以推荐票、收藏支持)

柴令武好端端的坐在后排,见孔颖达、虞世南、魏征、岑本等士帮着自己辩论,也就没有出来刷脸。

谁想到正听得津津有味之际,却让李世民点了名。

迎着诸多各色目光,柴令武起身出列,从容道:“义务教育的好处都已经写在上面,诸位大人也都说了,我就不自卖自夸了!”

“其实大家纠结的这问题,圣上昨天亦是提到过,而我的解决方法就是逐年兴建义务教育的官学,而不是一年完成。财政宽裕的年份就多建几所官学,财政紧凑的年份少修几所。如此一来,就不会出现什么于国不利、于民不利的后果了。”

孔颖达点头捻须,道:“此乃是老成的两全其美之法!”

其他人略一思索,不再多言。

柴令武将回之际,一名官出列道:“敢问柴公子一言!”

柴令武点头道:“请指教!”

那官道:“这律法真是公子所写?”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这是直接怀疑柴令武抄袭、剽窃了。

“甘罗十二岁拜相,难道我柴令武就不可以书写这本律法?”柴令武冷冷的盯着那名官员,道:“我看你不是怀疑我的能力,而是觉得孔颖达先生、虞世南先生他们教不出我这样的学生。”

众人哑然!

这小家伙也不是省油的灯啊,直接将祸水引向了弘馆的孔颖达、虞世南这些德高望重的大儒。

“我不是这意思!”那名官员汗水涔涔。

柴令武皱了皱眉,不悦道:“你可以羡慕妒忌我的才华,但你没有证据之前,说出这种话,那就是用心险恶无稽之谈。亏你还是堂堂一个位列朝堂大臣呢,恶心。”

孔颖达、虞世南等名士点头微笑!

柴令武最近一段时间的转变,让他们这些弘馆的先生很是欣慰,不仅仅是心态正了,就连对于世事的看法也更加深邃。便如这一句话,简直鞭辟入里、一针见血,将世人的劣根性看得通透。

如此稳重聪慧,才是大唐需要的未来大才。

“柴公子此言差矣,”那名官员尽管心底怒不可遏,脸上却依旧满面春风,俨然一副温润君子的模样:“人生匆匆,宛如白驹过隙,等到百年之后,吾等只剩一抷黄土,还有何物留给后人以供凭吊呢?不过是名声而已。若公子当真有真才实学,自当挺身而出,以实实在在的才华为自己辩驳,否则世人皆言其无耻抄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怕是再无更改了。”

柴令武拱手道:“还没请教尊姓大名?”

那官员傲然道:“荥阳郑元朗。”

荥阳郑氏赫赫有名的名门望族,论年代之悠久,郑氏在五姓七望中算是最悠久的家族了。其家庭史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时期,是春秋时期的郑国皇族。郑国被灭之后,仍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顽强的生活着。

直到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成为了五姓七望中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

经过上千前的发展壮大,郑氏如同盘根交错的参天古树,不但枝繁叶茂还根深蒂固,经久不衰。郑家的掌控的人才遍布朝野,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拥有着无比强大的政治基础。

便是历朝历代统治者对他们都毫无办法,因为,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年代里,朝廷需要这些名门望族子弟治理地方。

而柴令武的义务教育是一把捅向世族的软刀子,郑元朗在反对不了的情况下,便打算击毁柴令武的名声,等对方名声败坏,然后,以此为源,纠结一众世族否决‘人品败坏’的柴令武创制的义务教育。

柴令武笑了,笑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