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治水兖州(2 / 2)

,平原地带几乎没有人口。没有人的地方就没有破坏。可惜,当时的人们没有现代人的审美观。因为多,缺少的才是美好的。人口少,投入就少,产出自然少。

三是需要时间。当时的人口相对集中到了冀州。一个城市的出现,不是一朝一夕就会出现的。原来荒无人烟的地方,谁愿意抛家舍业从富饶的冀州来兖州呀。没有需要。大禹治水了一个很好的机会。相信动用的民工不少,粮食咋办,运输很难。那就种呗。大湖就是了这种条件。民工就地安家,开垦土地,解决治水的粮食问题,也就解决了土地开发问题。时间长了,劳动力低下的人们不能跟着继续去治水,就留下来,因为家已经安到这里了。

四是民族融合。在冀州人眼里,兖州人估计是少数民族。原来也就是互不干涉内政,一个大联盟。或者名义上统治兖州,但是穷地方,没有好东西,没有人搭理。兖州人们自娱自乐,一代代繁衍生息,很安详,也很痛苦。大禹治水带来了人口、文化、工具、种植方法,甚至稻种等农作物,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明发展。民工不会都是冀州来的,相信大禹肯定就近调用。一块劳动,一块生活,势必互相交流,促进趋同。

第二,赋税少是有原因的。

一是产出低。不毛之地,没有积累,一开始自然不能定得过高。老祖宗也知道量力而行,不能涸泽而渔。人口决定了经济。目前还是自产自用,没有剩余产品的阶段。人口红利在当时还没有凸显,但是依旧存在。大禹看到了这一点。

二是品种少。因为人少,许多东西还无法互通有无,只能先照顾自己的生活。生活必需品是首要的那就只能先生产这些。而这些是都城不太需要的。有的特产也因为少有人去做,没有形成规模。少,容易被忽略。

三是待发展。被忽略的地方恰恰是潜力大的地方。不是兖州发展慢,是因为没有人重视,任其自生自灭,洪水依赖,抵抗力低,一切都没有了。余生的人们跑到了山上,土地没有人管,野兽也是够用即可,经济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四是有用途。大禹是不是发现了兖州是个好地方。在帝舜的眼里,这里就是不毛之地,引不起重视。在大禹的眼里,这里是块宝地,距离冀州不远,便于运兵、运粮。肥沃的土地,慢慢发展,积累的物资全是自己的。等等。土地是块宝,有了土地,人口、物资都不会缺。关键还纳税少,丰富的物产剩下的去哪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