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戏诸侯,千古一声叹。
果然,祸端来了。
周幽王不爱江山爱美人。天天看着漂亮的褒姒自己很开心,可褒姒就是一幅神经末梢损坏或者中风后遗症的表现,不爱笑。美人不开心,周幽王就跟着不开心,整天想着怎么博得美人一笑,大家都开心。周幽王想尽了一切办法,褒姒就像专门作对一样,就是不笑。
做不到的事情最有吸引力。
那时候,周幽王的统治的中心地带周边都设置了烽火台,是用来传信的。周王朝和各位诸侯们有一个约定,一旦烽火台狼烟四起,诸侯们就要派兵勤王,帮助周王朝解决生死危机的大问题。这是大家的一个约定,也是大家和平相处的一个准则。
周幽王不管那么多,自己是最大的头,想怎么办就怎么办。不是褒姒不笑吗,我们来玩一场游戏。点燃烽火,各路诸侯风尘仆仆赶来勤王。褒姒不喜欢别的,偏偏喜欢大军调动,就笑了,很开心。周幽王一见美人笑了,也很开心。但是诸侯们都很不开心,这不是折腾大家玩吗?军国大事,成了一场游戏。
玩一次,就玩一次,虽然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大家官小,也就算啦!可偏偏周幽王上瘾了,经常玩,每次玩,褒姒每次都笑。倒霉催的。
你们开心吧,我们不开心,惹不起,躲得起,不陪你玩了。烽火再点,我们也不来。
诸侯们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虢石父这个人很能说会道,喜欢阿谀奉承,很会拍周幽王的马屁。别人低三下四拍马屁肯定是有所图的,否则为啥拍你的马屁,谁也不是天生下贱的人。可惜好多人不理解这一点,或者说不愿意理解这一点,毕竟,被拍的感觉还是不错的。周幽王也是这么认为的,重用了虢石父。
重用小人,贤臣就会离心。
公元前774年,周幽王八年,大家正一肚子不高兴的时候,周幽王的妻子申后被废了,连儿子姬宜臼的太子位置也没了。大家知道,申后是申侯的女儿,那也是有大背景的人。欺负一下别人也就算啦,动了别人的奶酪,性质就严重了。
在周幽王他爹周宣王的时候就闲着没事,想欺负一下姜戎,结果吃了败仗。西戎的人很生气,却没有敢趁机作乱,肚子里生闷气是一定的。
这次机会来了,申侯很生气,就找了生闷气的犬戎,合伙揍周幽王。
周幽王一看,大事不妙,赶紧点烽火,让诸侯们都来帮忙。
他不知道,他的作为不仅让大家很生气,而且很不信任。大家都没有来。
申侯他们合伙杀死周幽王,还分了赃。犬戎掠走褒姒和财物,申侯成为了实际的发言人。王没了,不行呀,还得立一个。申侯和各位诸侯一商量,还是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最好。
周王朝的一切恢复了原有的轨迹,太子姬宜臼即位,诸侯们该干啥干啥,只有周幽王死了。不过,西戎的势力进一步增强,最终成为周王朝的心腹之患。
这个故事流传的很广,但是事情说多了,反而更感觉此事人为的因素太多,令人觉得烽火戏诸侯的戏码好像存在造假的嫌疑。应该一切归咎于历史原因,有因必有果,不仅仅是周幽王的原因,是历史的选择。周幽王有没有做这些事,是不是硬要按到头上,都不好说。好像和周幽王的做事风格不一致,只能再找一个理由。是非曲直已经说不清,结果最重要。
第一,周幽王的素质真得那么差?周幽王的母亲就是著名的姜后。姜后脱簪,可见是一位识大体、顾大局的人,自己养得儿子,不应该不进行教育,本性再差,也应该有度。不应该为了享乐,连国家大事都轻易开玩笑。
第二,谁有权利点燃烽火?答案显然是边疆守军的首领,不是周王。烽火台既然是通报敌情的,自然是设立在边疆要塞。通常是以狼烟为号传递信息,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