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戏弄天下(2 / 2)

要辅助声音传递敌人大致数量,是一套复杂的传递系统。烽火台不会设在都城,也不会由周王下令点燃。如果是周王到边疆游玩时下令点燃的,那么有可能会实现,但是真的敌人来的时候也是边疆战事吃紧,不会一下子战火烧到京城。再者,闹着玩点燃烽火,敌人数量是怎么确定的?

第三,烽火戏诸侯的对象是谁?诸侯。哪里的诸侯,肯定是京城附近的诸侯,比如齐国,那么远也不可能来。距离近的诸侯,哪里用得着烽火台,本身职责就是拱卫京师,一旦情况发生变化,斥候自然快马报送情报,凭着京城城高水深,自然可以坚持到援兵到来。所以根本没有必要。

第四,诸侯是不是一块来?边界很长,肯定有不同的诸侯负责不同的区域,不可能一下子都集中到一个地方来。所以诸侯不可能一块来。即便烽火为真,信号传递的时间段不同,距离越远,接到信号的时间越晚,来得越晚,再加上点兵点将的反应和行军速度的差异,不可能同时到达,只有一支部队来的话,没有必要调动边疆守军,京师守军就可以办了。

第五,真得是点燃烽火吗?最早记载这件事情的是《吕氏春秋》,里面讲得是击鼓传信,不是点燃烽火。烽火是西汉时期才出现的一种军事预警系统,显然是司马迁为了可信度更高,利用当时的事情来描述当年的事情。《吕氏春秋》是一部杂书,五花八门的,是吕不韦为了彰显自己所著,内容并不一定完全是真的。

第六,点燃烽火的地方在哪?据说是在骊山。当时骊山距离镐京那么近,就已经是犬戎的地盘了,周朝历代先王绝对不可能容忍卧榻之侧有他人酣睡,早就拿下了。如果拿不下,也不会建都在边疆,既便建都在边疆,如同朱棣天子守国门,那么周围相当大的纵深内也会设置不同的防线。在京城里点燃烽火是什么鬼?周幽王带着美人去边疆干啥?那时候的交通不便,不可能走远,也不可能去险恶之地。

总而言之,烽火戏诸侯的戏码最大的可能就是一场戏,是胜利者为了抹黑周幽王,从而增加自己的合法性的一种手段。攻打京城,其他诸侯来不及救援只有一种可能,拱卫京师的部队除了问题,起码有一个方向上是不设防的,除了叛徒。最大的嫌疑就是申侯,因为他是最大受益者。

另外,还有一个反证。公元前770年,太子宜臼即位,称为周平王。因为西戎威胁较大,把都城迁到了洛阳。犬戎杀了周幽王就退走了,显然没有其他的目的,就是为了杀周幽王。周幽王是那么好杀的,没有内应和好处,犬戎绝对不干,也不敢。申国、鲁国、许国拥立的是太子姬宜臼,这是东周的开始,史称周平王,最后找了个理由,认为经历战乱,镐京破烂不堪,索性迁都洛阳。一场小战争,京城能破坏到什么程度,肯定不是这样。周平王好像继承了周幽王的位置,但是留在镐京的周王室宗亲和一部分诸侯们拥立了周幽王的另一个儿子余臣为王,史称周携王,只不过人太好,做好事不留名,干不过有野心的家伙。西周、东周,两王并立。十余年后,因为晋文公称霸的需要,周携王被杀,周王室才名义上重新统一。

西周结束了,东周开始了。周王朝进一步慢慢衰落。投机的秦襄公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阳,得了一个最大的实惠,“戎人攻占了岐山地区今陕西凤翔县一带,你去攻击他们吧,打到哪里,那里就归秦所有。”本来岐山就是秦人的老家,这一下子一句空话让秦人作战,秦人奉旨行事,有了最大的政治资本,为以后的发展创造了的条件。东周王朝仅仅拥有现在河南西北部的偏远的一隅之地,东不过荥阳,西不跨潼关,南不越汝水,北也不过只到沁水南岸,方圆只有六百余里,只能苟延残喘,眼睁睁看着群雄并起。

烽火戏诸侯是假,烽火戏天下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