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到了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23年,这一年,预兆不祥,盛放九鼎的都城发生了地震。解释不清的事情总是令人敬畏,大家都认为周王室已经大厦将倾。其实,如果是周武王时期发生地震,估计又会是别样的解释。
恰不恰的,这一年周威烈王正式任命三家分晋的韩、魏、赵三国为诸侯。此例一开,天下大乱。原来各位诸侯虽然出现了“春秋五霸&;quot;,也有的自称为王,但都属于自做多情,道义上没有认可,只是迫于势力无奈沉默。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了只要自己有势力,就可以推翻原来的王公,自己来当。这就造成人心不稳,人人自危,谁也不敢相信谁,原有的约定成俗的理念受到了冲击,社会一片混乱,需要新的思想的出现。
一种思想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占据主流意识的,发展需要时间。在这个时间里,众多思想开始诞生并互相碰撞,百家争鸣时代来临了。
历史总是在发展的,谈不上利弊,只是屁股决定脑袋,不同位置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一乱一治,一治一乱,天道循环。
周威烈王运气不好,脑子不好,寿命也不好。第二年,他去见列祖列宗去了,撒手不管,儿子骄,也就是周安王要愁眉苦脸面对一个更大的烂摊子。
当年,有一个强盗杀死了楚声王。一个王,虽然没有策封,但正因为没有策封,才更厉害,让别人不得不认可。居然,神奇的被一个强盗杀死了。凶手是谁?幕后指使是谁?谁也不知道,一个王死了就死了。既便杀再多的牵怒者,也掩饰不了内心的恐惧。一个王都没有安全了,社会是怎么了,每个人都在苦苦思索。
公元前376年,周安王冷眼观世态变幻26年,累了,无能为力能不累吗?解脱只有一种办法,死了就不累了。
王子喜当上周烈王第二年,有聪明人或者别有用心的人出来说话啦!研究历史的图书管理员儋惹不起,专门跑来告诉周烈王。当年周和秦合在一起,分开五百年又合到一起,再合到一起的第17年秦国就会有霸主出现。
这句话是不是后世假托太史儋说的,不得而知。如果真的是当年说的,当是一大预言。估计是有识之士看到了秦国兴起的前兆,毕竟春秋霸主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弊端,只有秦国的势力强大,还闷声大大财。尤其是看到秦穆公的逐步强大,已经不容忽视。也或许是秦国做了工作,利用图书管理员来扩大影响,制造舆论。
毕竟,周起于岐山,现在属于秦国的地盘了。周攻打殷商,继承法理,后因躲逃西戎,东迁洛阳,将半个周王室丢弃不顾,秦国在斗争中起家,又继承了天下一半的法理,人心有一部分向秦,秦注定会强大的。
公元前369年,周烈王干了7年,郁郁而终。迁哥说干了10年,看来迁哥有时候也算不准,当年的事情总是过去了,难免留下不清楚的地方。时间的偏差不影响历史大势的滚滚向前。弟弟扁周显王来继续搅乎天下这一大锅粥,一大锅糊涂粥。
公元前364年,周显王五年,秦献公称霸,不得不派人去祝贺。公元前360年,周显王九年,连祭祠周文王、周武王的祭肉都要送给秦孝公。公元前344年,周显王二十五年,秦召集天下诸侯开碰头会,地点在周,显然以周代理人身份自居,周实在是无可奈何。不仅如此,公元前345年,周显王二十六年,又不得不赐伯称号给秦孝公,哄着秦国以求苟延残喘的机会。公元前336年,周显王三十三年,秦惠王(当时还没有称王,为了便于记忆,统一称之为秦惠王)上台了,不得不派人继续祝贺,公元前334年,周显王三十五年,按照老传统,祭祠周文王、周武王的祭肉送给秦惠王。周显王本事不大,岁数很大,居然经历了秦朝三任君主,但每一任都是自己惹不起的,很无奈,很悲哀,很没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