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室的末日,群雄并起的明天。
西周武公的太子共死了,没有嫡子,可庶子有5个,谁也想继承武公的位置。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还在窝里斗。别的诸侯也在惦记着王室的事情。这不,楚国就有人有想法。楚国的司马,一个叫翦的人对楚王说,公子咎是我们应该支持的,不如将一块土地给周,让周把公子咎立为太子。另一个叫左成的持不同意见,认为这样不成,如果周不答应,计谋落空,不能帮助公子咎,反而在外交上与周疏远。最好是先问问西周君想立谁,让他暗地里告诉司马翦,司马翦再请求楚国给予土地的资助。这样周有面子,我们有里子。这个事情告诉我们,一是什么事情都贵在事前谋划,事情一旦实施就无法收回影响,好坏你都得接受。二是要别人留路就是让自己一路畅通。换位思考很重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在不损害自己的利益的情况下和对方寻求共赢的解决办法。只考虑自己,别人就不考虑你。三是不要抢功劳,是自己的永远跑不掉。是非皆在人心,谁也清楚。别人的建议自己否决了,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高明,而是为了大局,那么剩下来的建议功劳还是要给首倡者,别抢,抢了一次,祸害永远。
左成是个聪明人。
果然,事情的进展完全按照预想的方案实现了。
公元前307年,周赧王八年,秦国终于不甘寂寞,开始攻打宜阳。宜阳是现在的河南宜阳,当时属于韩国。楚国一看,这不行,派兵帮助韩国。同时,认为周偏向秦国,索性想直接攻打周。
楚国从来不服王教,不知道是不是蚩尤留下来的传统,反而楚国不相信周王朝那一套。或许是因为牧野之战。周王朝利用分封制的弊端,在商王朝国都空虚,兵力不在,其它诸侯又距离较远来不及勤王的空档和一群没有信仰、没有组织的奴隶开战,打败了商纣王。不信,回头看一下周王朝分封功臣的做法。连最大功劳的姜太公都被封到了山东。那时候的山东是偏远地区,守在山西的是周王室的人。明显是为了避免商王朝的缺陷,让自己人守中心,巩固核心部位。这个举措保证了周王朝初期的迅速安定,但从长远看限制了周王朝的发展壮大。楚国呢,估计是旧朝遗留下来的老牌诸候。作为原来老板的合伙人,相处的不错,可突然风云变幻,突然改制换了老板,虽说不高兴,但新老板鉴于楚国的势力和急于求安的迫切需求,给了楚国很大的优惠条件。老板不管是谁,都对自己不错,也就这样啦,反正日子还得过。不过,心里楚国可是一直认为自己和周国原来的资格还老,不服劲。
还有一个问题,周王朝为啥自从进入东周,没有一个王是有能力的,那么多年都是仰诸侯鼻息生存,没有一点中兴的迹象。这说明肯定在西周和东周的转折点上发生了大事,一件足以改变历史进程和诸侯心理的大事。那个时候是谁主政呢?周幽王。周幽王时代最著名的是什么大事呀?烽火戏诸候。这个千古流传的大笑话仔细分析一下就是一个笑话。一是谁给周幽王出的这个主意,明显包藏祸心,这样的事,傻子也知道不是开玩笑的。二是周幽王的目的是啥,爱美人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方式很多,有的是方法,不会想这样的损招。三是谁这么有心,别的不纪录,偏偏把一大堆不可能的恰合+不可思议串联在一起的,就是为了证明褒姒是专门来祸害周幽王的,作用还大的厉害,一个人抵得上千军万马。四是烽火戏诸侯中火好点,诸侯难来。那个时候的诸侯交通能力能那么快来吗?怎么那么恰,一点火立马到了,早就准备好了,就等信号了。演戏演得真好。哪几路诸侯来的?山东、湖广来不了吧?估计就是申候那几个小伙伴。否则等他们来了,褒姒在城墙上早没兴趣了,点几处篝火,派几路自己的兵马玩玩就已经足够了。玩那么大,城墙上也看不到边呀!
说了这么多,证明烽火戏诸侯是一个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