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秦想攻打韩,因为中间隔着一个周,就想从西周和东周中间借道用兵。
说起来,秦国也很无奈,在自己弱小的时候,是周收留了自己,又因地理位置的关系,一直躲在周的背后发展,和他有利益之争的是在道义上弱势的犬戎,毕竟犬戎不为中原诸侯认同,先天上是守势,只能冷不妨钻空子咬周一口就跑,属于周旁边的草原狼角色。秦则是看家狗的角色。
谁也没想到,有一天看家狗成了气候,因为狗在斗争中不断磨练自己,终有一天会成就自己。
不叫的狗厉害,没必要整天狂吠,主人听了都烦,不如慢慢壮大自己。不为功名加身,只愿游刃有余。
秦慢慢把犬戎这个磨刀石磨凹下去,自己壮大起来。吃饱饭的秦也想有余粮,扩大地盘横在嘴边的是周这个无法下口的金骨头,很值钱却没肉,大家还都眼巴巴盯着。
没有选择,剩下的只有三家分晋后的韩。
想去晋,只有借道。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秦看不起周,你必须借,也知道借道没有危险,周不敢有小动作,甚至还盼着周一不小心有点意外,好有机会发难。
三家分晋后的韩势力不像当年的威猛,也不一定会想到背后会有敌人,注意力都在内讧中。
周更怨,惹谁了,想独善其身都不可得。我惹不起,总躲得起吧!事实告诉你不行。你不抢,但你碍事,碍事就是原罪。怎么办?
看着办。
别的没有办法。
不借道惹不起秦,借道惹不起韩,周是左右为难。
如果是你怎么办?
国君没办法,总会有聪明人出来。一个叫史厌出了一个好主意。
派人对韩说明情况,重点要点明之所以秦敢从周借道,是因为相信我们周不敢借机发难。韩化解的办法最好是给周一些土地,让秦怀疑周韩关系不错;派质子到楚,说明楚韩有结盟关系。这样秦对楚、周都心存顾忌,也就不会攻打韩国了。
然后,注意是然后。等事情有了眉目后,再实施下一步计划。
派人对秦说,不是我想要韩的土地,是他硬给的,目的就是想使得秦怀疑周,但是我们周也不敢不接受。
两方说和的结果,就是一箭双雕。秦没有理由不让周接受韩给的土地,这样我们就能得到土地又能让秦相信我们是中立的。
看看事情到了何等艰难的地步,这里的周,应该是东周君,因为西周君居住在西边,不借也得借。因为东周才和韩国接壤。周王室的一点点小地盘只能留下来祭祀祖先,别的力量一二点也没有了,就像一杆旗帜只剩下竹竿,孤零零地杵在那,面向青天,面向天下,任凭风大雨吹。周王室依靠大腾挪居然成功了,秦国一计不成,又生二计。
秦召见西周君。什么玩意?毕竟周还是名义上的老大,一点面子也不给,虽然也已经没有什么面子啦。西周君也不愿意去,但是又不敢不去,去了倒不怕丢面子,主要是怕扔给些难题没办法解决。困难什么时候也有,总得想办法化解。又派人去找韩,也不怕丢人了,说你看,秦召见我们西周君,是想让我们派兵攻打您韩国的南阳。我想您提前派重兵驻守南阳。我们就有理由不去朝见秦。那么秦也不敢独自跨过黄河来攻打,彼此相安无事。周王室没有力量,却有响亮的牌子,打谁是名正言顺。
南阳,不是现在的南阳,因为现在河南的南阳离西安太远,中间隔了洛阳等地,从战略位置上不应该如此,应该是魏国朝歌附近。所以韩也不应该,应该是魏才合适。
不管那么多,反正我们看的是故事,想的是处事。
周王室有能人,秦召见西周,就知道秦要干什么。可见西周也不是白给的,只是大家都提防他,联合起来削弱,慢慢只能无奈的苟延残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