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就敢如此耽误正事?
还有身为前线统帅的你就这般玩忽职守?
然后多尔衮就被处罚了。
可是待到皇太极这里,自己的宠妃要死了,他直接就哭着脱离前线,疯狂赶路回家看媳妇。
毕竟当皇帝就是我能做的事,你们不能做。
皇太极也全然不顾他自己先前的命令。
因为皇太极的改制集中皇权的法子,这些亲王对他自然是不满的。
不说兄狠弟毒,父死子笑之外的小矛盾外,谁能够大度无私的让出自己的既得利益?
而且皇太极还剥夺亲王爵位,以及插手管旗的权限。
你一个好好的旗主,在自己旗内说的话在皇上的干预下,都不算数。
这如何能行?
皇太极的改制行为,极其影响满洲八旗勋贵的士气。
不定几个人盼着他死呢!
更何况清军士卒经过这么多年的抢掠,个个都变得富裕起来了。
日子过的好了,谁还愿意把脑袋搁在裤腰带上拼命?
而且敢战之卒都是要给足待遇,要不然上战场拼命收益和风险差不多,谁还愿意拼命?
一个基本的逻辑每年军费不断增长,为了保证常备军的待遇,如此才能让他们爆发出更多的战斗力。
再加上因为在大同与贺今朝交战损失不小,皇太极吸收了大批汉人和蒙古降丁加入八旗。
这些士卒本就是原关宁军的老底子。
所以皇太极现在的麾下组成部分,抛除建州女真外,跟对面的明军军没什么区别,都是关宁军和蒙古夷丁组成。
但是此时大明主动议和遇到了济尔哈朗。
有了多尔衮的例子,济尔哈朗也不想步其后路,没有摸鱼,而是客客气气的接待了大明的使者。
结果他发现作为使者的马绍愉没有崇祯的敕书,拿的是兵部尚书陈新甲的书信,大怒,直接把马绍愉三人给赶出清军大营。
一个兵部尚书也配与我大清议和?
更何况有先前议和的经验教训,没有大明皇帝的手书,议和这件事就是个屁!
大明的狗官都敢来消遣你家大清的王爷?
其实济尔哈朗内心也是寄希望于能够议和,不仅仅是因为大清如今被拖入战争的泥潭当中,损伤不小。
再一个大清皇帝皇太极惯行的手段是避实就虚,勇于野战避免攻城,尽量减少伤亡。
如今让他们在前线啃硬骨头,着实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后金到清,攻打大明的坚城,几乎都是损失不小,且铩羽而归。
相比于多尔衮认为皇太极是故意让他麾下旗丁去啃硬骨头,削弱他的实力外,济尔哈朗则是觉得大清强攻大明的坚城,着实是损失不起的。
马绍愉见事不可为,又拜访了两次,得到济尔哈朗的回复,不是大明皇帝的谕旨,你再敢来,我就砍了你的脑袋,挂在松山外。
被清军吓唬了一顿,马绍愉再也不敢秉承着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理念,乖乖给京师里去了信。
同时济尔哈朗也把这件事上报给后方的皇太极。
皇太极倒是觉得十分的疑惑,打到这个样子,莫不会是边吏故意来欺骗他,让他放松警惕的?
他准备先看看,反正现在松山大营已经落入了僵持阶段。
陈新甲接到消息后,当即去请示崇祯。
崇祯虽然愿意听从杨嗣昌的建议给皇太极设套,但依旧同处理贺今朝议和一样,写了一道敕书。
这道敕书不是大明皇帝朱由检写给大清皇帝皇太极的,而是以“谕兵部尚书陈新甲”的形式写的。
实际上是内部谕旨,而不是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