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是个好去处。如此也好,名正言顺。我这出身,终究是缺了这块“金字招牌”啊。”
不久之后,林译被送进陆大将官训练班“深造”。在这里他要经过四个月的严格教学。当然,毕业之后,他也就名正言顺可以当个中将了。
虽然自此之后林译的仕途定会一帆风顺。他却始终未曾忘记对老兄弟的承诺。对旁人而言,战火平息或许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对龙文章这般执念深重的人,他反倒担心太平日子,会让龙文章为了生存而在身上形成的那份圆滑,惹出不必要的麻烦。
思前想后,林译想到了闫森。将龙文章托付给这位老兄弟,无疑是最稳妥的安排。尽管林译已调离前线,闫森手中仍掌握着一支实力可观的部队。
当初Stillwell将军急于整训几个精锐美械师,对远征军原有部队进行了加强,增配了若干附属单位。林译当时争取到的部分加强部队,如今就由闫森直接指挥。
这其中包括克虏伯统领的野战炮兵营,以及医护营、军需连、工兵连、通讯连、侦察分队、军械连和防空营等。这些都是林译一手带出来的忠实旧部,旁人难以染指。
从闫森的来信看,他在缅北经营得颇有章法。黄军长主张“兵不扰民”,下令部队开垦荒地、自给自足,当地农业基础因而得以巩固。
他率军出征之后,闫森借助土地资源与林译留下的物资,将部队化整为零,一边耕种,一边扎根,以克钦邦的奈加、葡萄、本坎一带为根据地,休养生息。不少官兵甚至与逃难至此的当地人成婚,在那里安了家。
在这样的背景下,将龙文章派去维持民兵战斗力,既顺理成章,也确有必要。一方面,那里是日后的退路,越多自己人越好。另一方面,那些都是基干部队,民兵数量越多,质量越高越好,否则他何必维持一个炮兵营的规模。